用好办学旧址传承崇文重教人民资讯
●本报记者刘晓娟
记者日前跟随“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采访团乘车从梅河高速公路兴宁西出口下高速,再行驶15分钟左右,来到兴宁市兴田街道西郊社区,探访了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客家围龙屋——朝天围。
从永泰路边的一条窄巷穿过,朝天围饶屋便映入眼帘。“诗庚棠棣怀为爱,庭长芝兰挹异香”“和气始能生瑞气,书声方可振家声”,大门上的两副楹联尽显此屋的历史文化底蕴。
兴宁市地方志办业务股长郑桂元介绍说,朝天围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是三堂四横一围龙结构,占地面积平方米,有6厅98间房和斗门4个,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建筑。“相传,这里曾是文天祥等人抗元的驻营地。为了纪念文天祥的忠节,后来饶氏先祖建成此屋后便取名‘朝天围’。”兴宁市退休教师张伯涛说,朝天围在清朝末年办有私塾文山书院,后改为朝天小学、文山小学。
抗日战争时期,华南一批高等院校受到日军疯狂轰炸。为尽力保全国家教育之根本,华南高校陆续往粤北地区迁移。郑桂元说,年秋,私立广州大学在兴宁设立分教处,办公处就设在“朝天围”饶屋,并借用当地的文山小学举行招生考试和上课。分教处仅开设计政班,分高初级,举行了两次招生,约有人被录取在此学习。年10月,广州大学计政班兴宁分教处结束“使命”,师生迁往广州。
记者从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了解到,经初步统计,抗战时期搬迁至梅州的学校包括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广州大学、岭南大学等8所高校和广东省立仲元中学、华南中学、广州私立国光中学3所中学,共计20处办学旧址,主要分布在梅江区和兴宁市区,其余散布于兴宁市罗浮镇、五华县岐岭镇和蕉岭县文福镇。
梅州办学旧址遗存数量居粤北地区前列。随着鲜为人知的华南教育变迁史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我市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整理华南教育历史,目前已形成梅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专项规划,活化利用办学遗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彰显梅州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现在,朝天围不仅是兴宁饶氏纪念先祖的祖屋,更是饶氏弘扬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后人学习成才的教育场所。“抗战时期私立广州大学学生们不畏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激励着饶氏后代认真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兴宁饶氏理事会会长饶纪元说,兴田街道也将此地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了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等,定期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凭借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优势,还有学校组织学生到朝天围开展研学活动。
本文来源:梅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