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加大对口帮扶工作力度助推梅州苏区全面
中国改革报广东记者站8月24日讯(记者马国钧通讯员穗发宣)为进一步加大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苏区工作力度,助推梅州苏区全面振兴发展,提高民生福祉,助力广东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广州市、梅州市共同编制了《广州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助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共包括八章26节。注重在产业帮扶、民生帮扶,以及深化对口帮扶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突出“梅州所需”及“广州所能”;同时注重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突出乡村振兴与对口帮扶统筹推进。
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一、二章内容包括基础环境和总体要求。
自省委、省政府年确定广州对口帮扶梅州以来,对口帮扶梅州各项工作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产业共建助力造血功能明显提升,科技帮扶推动新动能显著增强,民生帮扶助推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协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对口帮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力推动了梅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梅州苏区振兴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四五”期间,广州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广州省会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老区苏区的支持力度,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内生发展、帮扶助力等工作原则,力争到年,梅州苏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广梅产业园产业共建取得明显成效,培育形成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红色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第二部分为主要任务。第三至七章分五大领域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对口帮扶梅州市助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
完善广梅对口帮扶动力机制。稳定优化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市级工作关系,优化县级对口帮扶关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构建“一园引领、三地辐射、多点联动”的产业共建发展格局,支持广梅产业园增强引领示范地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生态产业基地、广东道地中药材种植及加工基地、粤东高端花卉产业基地等三大绿色低碳产业基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各县(市、区)共建产业园形成多点联动。助力梅州苏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物流体系,推动梅州成为广州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辐射粤东及粤闽赣边区域性门户枢纽。协助完善广梅产业园综合交通网络,打造以广梅产业园为地理联结点的半小时经济圈。助推梅州加快信息、新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创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市、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支持梅州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助力梅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共建融湾特色产业集群。以优势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等为重点,共建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支持梅州苏区加快培育一批对接广州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推动本地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与广州整车制造企业建立更紧密的产业协作关系,在梅州苏区建设以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为主导产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推动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引导各类轻工企业在广梅产业园布局小家电、智能家电整机及零部件制造项目。积极发展食品饮料和现代农产品深加工业,支持梅州柚、嘉应茶等重点加工业企业新建、扩建深加工生产线。培育发展绿色建材和陶瓷产业集群,推动塔牌等建材企业向节能、环保新型方向转型,支持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支持大埔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在梅县区、梅江区打造以电子制造、软件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丰顺县打造以电子电声为主导产业的电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以中医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广梅产业园布局省级生物医药基地,培育发展南药、富硒产品和长寿健康保健品产业,打造“中医药谷”。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客都智谷”,打造粤东北区域行业发展大数据中心,推动梅州苏区互联网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前沿新材料产业集群,支持梅州苏区设立广东南方离子型稀土开发及应用技术中心。加大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支持梅州苏区利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与周边赣州、龙岩等城市共建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圈。推动两市共建广梅现代旅游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广州地区旅行社大力拓展梅州旅游线路。提升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协助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和东亚文化之都,支持梅州围龙屋、广东汉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广梅两地开展乡村振兴对口帮扶,助推梅州苏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助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强富民兴村产业,支持实施“提升百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程,支持梅州苏区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农业品牌质量体系建设,协助打造梅州农产品区域品牌,支持和推广“村村联动”发展模式,助力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支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助力圩镇改造提升和乡村文化、人才及组织振兴。促进县域帮扶全覆盖,加强两地各县(市、区)对口帮扶,加快县域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积极开展消费帮扶,借力广州线上电商平台整合线下渠道,在广州建立梅州优质农产品销售推广网点,帮助梅州苏区优质农产品出山进城。
提高民生事业帮扶工作水平。顺应梅州苏区人民群众新关切新期盼,加大民生帮扶力度,支持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民生短板。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建立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基础教育结对帮扶机制,支持广州地区学校以联合办学、代管学校等方式助力梅州苏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协助梅州苏区打造一批与产业深度融合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支持嘉应学院、嘉应学院紫琳学院提升办学水平。加强梅州教育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实施跨区域教育智慧联动共享,形成广州与梅州共同体单位间“导、帮、扶、带”互助。共促健康梅州建设,深入开展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工作,扩大两地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帮扶成果。支持创建健康梅州和卫生强市,支持梅州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示范市、县),助力构建“医院+医院+互联网”专科联盟新模式。促进劳动力就业创业,以产业帮扶带动梅州苏区劳动力本地就业,推动各县(市、区)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帮扶产业项目,有序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积极创业。推动文化体育交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帮扶力度,协助梅州苏区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梅州苏区发展以足球为龙头的体育产业,拉动体育消费。
深化对口帮扶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广梅两地对口帮扶新方式、新模式、新机制,构建高水平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打造对口帮扶“广梅模式”升级版。探索产业帮扶共建共享新模式,推动单向帮扶向共享模式转变,促进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创新产业园运营管理模式,探索管理体制模式创新,实现共建共管模式创新。推动梅州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体系,优化梅州苏区产业园区服务链建设,支持梅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构建特色金融服务体系,在梅州苏区推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广州模式”,打造多元化金融生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梅州打造接轨粤港澳大湾区的营商环境。支持梅州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健全重大项目服务机制。支持建设粤闽赣苏区改革试验区,促进粤闽赣边界交通互联、产业共建、生态共保和文化共荣,推动梅州融入海西经济区。带动梅州苏区深度参与“双区”“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共建工程,将梅州苏区高水平建设成为“双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茶罐子”。助力梅州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支持梅州综合保税区打造省级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示范园区,支持梅州苏区对接融入汕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规划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支撑、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评估监督等四个方面内容。通过开展监测评估、抓好督办考核等,对规划顺利实施予以保障。
《规划》的创新情况
充分体现对国家、省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决策部署的落实。
《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决策部署,在我市对口帮扶梅州市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基础上,加快形成合作紧密、优势互补、共享共赢的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协作新机制,强化要素支撑和机制创新,推动产业共建高质量发展,提高乡村振兴和民生事业帮扶工作水平,助力梅州苏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全面振兴发展。
注重与“双区”“三个重大合作平台”“一核一带一区”及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度融合。
《规划》突出产业共建、乡村振兴、民生事业帮扶等重点领域,将对口帮扶工作与梅州对接“双区”“三个重大合作平台”“一核一带一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支持梅州苏区探索推广“广州总部+梅州基地”“广州研发+梅州生产”“广州孵化+梅州产业化”等产业共建新模式,共建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抓住乡村振兴这个关键,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县域帮扶全覆盖,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加大民生帮扶力度,支持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民生短板。提升梅州开放合作水平,支持梅州服务融入“双区”建设,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共建工程,支持建设粤闽赣苏区改革试验区。
积极谋划区域重大平台、重大产业集群。
《规划》以打造重大发展平台为抓手,构建“一园引领、三地辐射、多点联动”的产业共建发展格局。支持广梅产业园增强引领示范地位,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生态产业基地、广东道地中药材种植及加工基地、粤东高端花卉产业基地等三大产业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广州各区与梅州各县(市、区)产业共建园区多点联动效应。支持梅州加快培育汽车产业、智能家电、食品饮料和现代农产品深加工、中医药、红色文化旅游等一批对接广州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增强梅州经济发展竞争力。
接下来,广州市将携同梅州市,全面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会同社会各界,广泛动员广州、梅州两市市场主体和市民群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加强对口帮扶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加大扶持力度,努力走出一条“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路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