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再出圈

春节期间,国家级非遗丰顺埔寨火龙表演回归。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文化之乡梅州再迎新机:1月28日,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通过国家验收,正式从实验区迈向保护区,成为广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十年磨一剑,消息甫一传出,朋友圈快速刷屏,客家文化再次“出圈”。

偏居广东一隅的梅州,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从历史走到现在,世界客都梅州既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长寿之都、东亚文化之都,深藏在历史底蕴中与世界紧密联系的脉络,让梅州客家文化极具标识度。

从现在走向未来,进入新的保护阶段,梅州既要进一步推动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力;更要在当下梅州全力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的契机下,主动打好“融湾牌”,在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合作。

对梅州而言,这是挑战,更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破圈

非遗项目从64项增至项

今年57岁的市民李国伟晚饭过后,沿着梅江河散步至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准时出现在牡丹剧场,“周五可以看汉剧,周六可以听山歌,日子过得乐呵呵。”

李国伟“乐呵呵”的生活,离不开这两项惠民活动——广东汉剧“周五有戏”、客家山歌“相约周六”,它们已成为当地市民喜闻乐见的日常非遗文化大餐。

梅江河畔,处处曲声,浓浓戏韵。

梅州非遗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得益于年5月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这是以保护非遗为核心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实际上,保护传承非遗,这不仅仅是一个任务,更重要的是要保护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也要正确、全面和系统地梳理。

在十多年前的申报初期,梅州一步步从无到有,组织开展非遗普查、挖掘、整理等工作,其艰难与紧迫超乎想象。

专家团队几乎走遍了梅州大大小小的村落,走访民间艺人,摸清非遗家底,在调查研究、采访、访问基础上获得第一手民间口述资料,收集了大量文字、录音、录像、照片等,并将其记录整理,做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梅州在挖掘整理非遗这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设立是最好的证明。据了解,完善的非遗资料库是申报实验区的基本条件。

获批实验区是梅州客家文化的一次“破圈”,十余年后的今天,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从实验区到保护区,两字之差,对梅州而言,却是“质”的飞跃。

“此次通过国家验收,是对梅州对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一次认可。”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说,自年设立实验区以来,三大方面的变化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