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名人居今朝气象新人民资讯
●本报记者钟幸钰
将近月半,一轮圆月藏身云中。在金山街道东郊村张家围,荷塘月色正好,三五村民倚在栏杆上乘凉、闲谈家常;干净整洁的村道旁,矗立着一栋栋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墙上的精彩绘画,诉说着美丽乡村的新面貌。
东郊村位于人文秀区攀桂坊的核心区域,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沿着张家围荷塘漫步,便可发现立有记载科举荣耀的楣杆夹石若干,可见此地崇文重教的风气颇盛。昔日多有家族名人辈出,今时今日的东郊村,也正以本土特色文化滋养,带动人居环境和乡风文明提升,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丰富。
绣花功夫记乡愁
特色文化赋能美丽乡村
东郊村坐落于周溪河畔,辖区内多保留着客家民居原生态的模样,建筑各具特色,罕有现代楼房。据初步统计,东郊村、小溪唇社区、杨桃墩社区等攀桂坊核心区域内,共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民居82座,其中有许多是名人辈出的家族祖祠。
要保留这个村落的“原汁原味”,金山街道下足了“绣花功夫”,以微改造提升辖区人居环境。
小微空间改造让低效边角地有了新用途。在东郊村下市角,池塘周边围起了木质护栏,既美观又安全;池塘边上的杂乱菜地,被改造成了由石阶、草地、花木等组合而成的绿化景观,一步一景;窝塘片区正在改造水塘、新建水上栈道、凉亭等,为村民增加休闲好去处。此外,地处老城区的东郊村,因道路狭小,没有规划停车场,市民出入多有不便。为了改善这个状况,金山街道将下市角的废弃灰油厂利用起来,改建成了可供约20辆车停放的停车场,同时完善了周边的公厕、道路、绿化、路灯、污水处理等设施。
“家门口的环境变好了,我们也多了许多散步休闲的地方。”住户杨强胜说,他还建议,停车场周边再加一些运动设施就更好了。
张家围是东郊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村民们都说,感觉好像没有多大变化,环境倒是越来越好了。
这些“变化”都在细节里。在张家围的微改造过程中,金山街道注重融入当地特色的人文文化元素,如记载着姓氏和堂号缘由的文化墙,展现了客家传统农耕生活的彩色墙绘,悬挂在池塘栏杆上的张家围名人诗句等等。经过清淤净化的池塘,建设了水上栈道、凉亭,栽植了满塘荷花,夏日的“莲叶何田田”盛景尤为动人。今年81岁的村民张庆韶几乎每天都会到张家围散步,与宗亲闲谈、下棋:“环境卫生也越来越好了,我们老屋也是活动多多,人气十足,我每天都要过来坐一坐。”
去年中秋节,一场极富传统韵味的文化诗灯会活动在张家围举行,“古韵攀桂”再现新风华。今年起,这个“文人故里、水荷之乡”的景观还将继续延伸。“我们计划改造东郊村和小溪唇社区、杨桃墩片区内的四口水塘,将其串联起来,建设木栈道、凉亭、观景平台等,打造成为‘清风荷塘’景观,项目争取今年内动工。”金山街道党工委委员郭梓洪告诉记者。
社区教育焕活力
共商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26日上午,在社工的陪伴下,金山村民互助小组的妇女骨干们分组来到张家围,对村民开展消防问卷调查,进行需求评估,为接下来的系列活动做准备。
小组长张满珍带着两名组员来到肩一祖堂,和祖堂管理会会长张尧光等人聊起社区情况、消防安全管理等问题。“我们配足了灭火器,遇上祭祀高峰时段还有专人轮班值守,严格监管火源。”张尧光一边说着,张满珍一边在问卷上填写。妇女骨干们也多是东郊村村民,期间,村民们就自己的经历、消防安全提醒等聊得热火朝天。
金山村民互助小组由梅江区金山街道双百社工站培育的妇女骨干组成,以东郊村为主要活动阵地,平日里时常带头参加各类志愿活动。妇女骨干们在社工们的引导下,经过近4年的磨炼,从志愿活动的“参与者”,逐渐成长为深入群众、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的“主人翁”。
“攀桂坊人文秀区文武名人辈出,崇文重教的家教家风世代盛行。我们今天所见的张家围肩一祖堂、小溪唇老黄屋等的大家族,在以前都开设有族学、私塾,培养了无数文人巨匠。”金山街道双百社工站副站长侯志高说。
在今天,“族学”或许可以演变成整合社区资产、为村民赋能、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教育”。
自年双百社工进驻金山街道东郊村以来,借助本地热心村民的力量培育妇女骨干,成立金山村民互助小组,通过社区“公益厨房”“公益花圃”公共空间和美育活动等,引导组员们关心关爱民政服务对象(主要为低保、特困、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