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大赛第18季丨程彧心上流过璧南河

心上流过璧南河

文/程彧

城市与人的关系,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事实上是很简单的关系,很纯粹的关系。

多年前读过一篇文章。午夜的列车经过某个城市,在短暂的停留时,女子站在车门,面朝那个安静的城市思绪万千。这个城市的某一个窗里,有她曾经深爱过的人,那个窗口的灯还亮着吗?那个人还在灯下吗?如今与这个城市擦身而过,行色匆匆,说不出来是爱或者恨。我是在深夜读的这篇文章,一个人最容易被打动的时间也是夜深时,掩卷沉思,我所在的城市,此刻是不是也有人正在经历这样的情节,爱着痛着,欢着伤着?

喜欢一个城市,通常是从喜欢这个城市的人开始。可能是欣赏这里的人群,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精神。可能是喜欢这里的某些人,他们是交心的朋友,值得信赖,可以托付。可能是爱某一个人,曾经爱过,正在爱着。

璧山,跟别的城市一样,故事不断结束,故事又总在发生。又跟别的城市不一样,喜欢这个城,可能是因为喜欢这里的人,也可能是喜欢这里的风物。

我跟璧山的第一次接触,记得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渝高速公路没有建成,单位上的车去成都运物资。从新桥上歌乐山到北碚,又翻缙云山中梁山,经青杠,过璧山。当时只觉征程远,过了一山又一山。歌乐山、缙云山、中梁山都是实实在在走过的山,经过璧山却未见有山,这个种子就埋在了心里。

此后数十年间,因为多种机缘无数次走进璧山,见证了这个城市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发展为宜居城市。尽管如此,也说不上对这个城市有特殊的感觉,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那几样美食,以及那几个风景秀丽的湖。

也是在几年前读到朋友一篇文章,写的是她家住璧南河边某个小区。其它内容印象模糊了,唯独“璧南河”三个字,像一个音符,在我的心上咚地敲了一声。此后数年,因为工作关系我多次往返璧山,每次去璧山都要去璧南河边走走看看。

璧山城区主要有梅江河、璧南河两条河流。璧南河是璧山的母亲河,距今多年的历史,发源于璧山大路镇大竹村附近,滋养新老城区之后,往南流过青杠、来凤,在白杨村进入江津境内。至聂荣臻元帅旧居所在地吴滩,又收纳九龙河,到达油溪汇入长江,全长95公里。年被评选为10条中国“最美家乡河”之一,是重庆唯一入选的河流。依托璧南河,由璧南河畔的秀湖公园、璧南河城区段及观音塘湿地公园三大骨干水利景区组成的璧南河水利风景区,还于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美丽的璧南河,甚至被外地游客誉为“中国的莱茵河”。

最开始喜欢璧山,还不是因为人,而是因为喜欢一片李花。年3月14日,在朋友的指引下,我们驱车沿成渝高速公路前往青杠下道,在街镇背面走一小段泥土路,大约米的地方找到了那一大片的李子花。那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规模的李子花,李子树一排一排整齐地生长在没有水的田土,细密的枝条上挂满洁净的花朵往天空伸展,眼光所及之处都是李花。在花底下坐一会,满身的尘埃都被洗涤干净。那天我在QQ空间里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青杠的李子花开了,路近,只半小时车程;花多,成片的低树,铺满了白色的花朵,花的海洋,人在里面,被花淹没得找不到出去的路。”听附近的老乡说,花已经开过两天,我因此特意注明“花期:3月12日前后。”此后几年,我都邀约朋友一起去青杠看李子花,很巧的是其中一个朋友的生日正好是这个花期,看花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后来到璧山的机会多了,就看了不少的地方。去年6月,朋友邀约去璧山金剑山一个农家乐住了一天,返程时候专门推荐特意去看了水天池。水天池属于璧山,与大学城比邻,虽是称作池,其实也是很大一湖水,湖边的龙桂寺,已有年历史。龙桂寺旁边一条蜿蜒山路直达峰顶。沿湖可在步道漫步,草地可露营,风景秀美。也有人说郭沫若给璧山写的“黛山秀湖”,实际上是游览后为水天池所题。

人始终是一个地方的窗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在大渡口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家叫“幸福汤包”的小馆子,主要经营早餐。老板是一个大约三四十岁的端庄女子,随时去店里都可以看到她保持干净整洁的形象,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衣着大方得体。最让人舒服的是就算来的人再多再拥挤,她也会不急不缓,温声细语照顾到每一个人,绝无怠慢偏颇之意。挂在墙上的营业执照上显示她来自璧山,因此对璧山又增了好感。

前不久去南川参加重庆晚报组织的采风活动,又认识了一个璧山人:大名鼎鼎的耕夫。以前只是在报纸上看到这个名字,朋友圈也传说了好久,对他都是赞誉有加,却没有机会见识其人。活动期间,我和一同参加采风的范志民大哥坐他的车相处两天,对他有了真切的了解。一个年产值上十亿的民营企业家,看上去略显粗犷的一个男子,说话豁达谦虚,能感受出发自内心对他人的尊重,且出口能成诗。特别是知道他还是战场上英勇负伤立了二等功的退伍军人,更加重了对他的敬仰,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随后受璧山作协邀请参观了他的企业,从他细致周到的安排,待人接物中体现出来的良好修养,不由得赞叹一句:这就是璧山人,璧山人就是这样的人。

闲谈之中,又听他有点骄傲地说到璧山两条河,一条梅江河,一条璧山母亲河璧南河……我心里又咚地一声:璧南河,这三个字原来一直都种在我的心里,任时光荏苒,都不曾消失。

(作者系南岸区作协副主席)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92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