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季,缘何消费者点赞小罐茶答案全在这里
眼下正值春茶大量上市
不少消费者却总会遇到一个困扰
为什么中国茶品类很多,品牌却很少
想简单方便买到
高品质好茶、喝好茶实在太难!
消费者可能从来没想到,问题的症结可能在于:一直以来,茶叶都是以农产品的形态被认知,虽然被广泛消费,但始终没有跨过消费品的“界河”。
近两年,以小罐茶为代表的全国性知名茶叶品牌迅速崛起,让业界和消费者看到了茶叶实现了从农产品到消费品升级的曙光。那么,小罐茶背后是如何抓住高品质核心,迅速打造出一个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茶叶的精挑细选到底经过了哪些流程?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前往云雾缭绕的黄山,通过°全方位的体验,观察、调研小罐茶黄山毛峰的采摘、挑选、加工、保鲜和包装工艺,深挖小罐茶背后的秘密。
几乎“变态”的标准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黄山毛峰茶核心产区在其发源地徽州区富溪乡,这里的茶农大多世代种茶、做茶。但在延续千百年的小农自然经济模式下,茶一直是个农产品,茶农种茶、采茶都是看天吃饭。市面上各种茶叶产品,大部分也都像其他的农产品一样,简单包装、论“斤”售卖。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在中国这样一个产茶大国和茶消费大国,对于什么是好茶,大多数消费者的心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判断。
记者到达黄山时,茶树的第一拨嫩芽正好刚刚生发出来,这是一棵茶树最精华的部分。小罐茶黄山毛峰,就是取发源地徽州区富溪乡山地丛栽茶园明前第一拨初展芽叶为原料。记者在采摘时细心地数了数,这样的嫩芽一丛茶树仅有十几颗,每颗芽头都需茶农一颗颗去找、去采,耗时、费力自不待言。而这,仅仅只是小罐茶春茶诞生过程中的第一道标准。
“小罐茶在做的事,就是要让茶叶完成从农产品到消费品的蜕变,让买茶喝茶变简单。”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海玉介绍说,完成茶叶消费品化这个转变,背后的关键就在于全产业链的标准化。
记者了解到,小罐茶的每一罐春茶都有严格的原料标准,对原料的品种、采摘时间、采摘嫩度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小罐茶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灌装生产线,记者全程了解到小罐茶的出品过程:从人工精选合格的茶叶装上生产线开始,标准化称重、标准化装罐、标准化覆膜、标准化封装……数十道工序后,呈现在眼前的已是可以上市销售的盒装小罐茶。
从鲜叶到成品茶,一杯好茶的炼成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比如,为确保茶叶的安全性,小采取严格的措施来控制农残:一是提高检测标准,二是围追堵截。在茶园端、加工端、精制端设立三道铁闸。茶叶在鲜叶、原料和成品阶段,必须先后通过三次农残检测,才准许出厂。
小罐茶的常规流程会涉及鲜叶挑选、机器分级、机器除杂和人工初拣4道流程。除4道常规流程外,又不惜工本增加了两道人工精拣,保证茶叶的高洁净度。这种近乎“变态”的品质“洁癖”到了什么程度?记者看到,在小罐茶黄山工厂,80多名工人每天从一堆茶叶中挑出了几根黄叶、老梗等,都要逐一记录数据。这成为小罐茶判定原料品质的重要依据。
▲体验挑茶工作
为了体验挑茶工的工作,记者也围坐在挑茶桌前,亲自体验如何挑茶。仅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已经有小伙伴表示眼睛有酸涩感,需要休息一下才能继续。就是这样一个别人根本看不见,但却需要耗费巨大人力和时间的挑茶工序,成为了小罐茶80多位挑茶工的日常。
看不到的品质坚守
中国茶行业植根于农业思维、地域为上的“有品类,无品牌”状况由来已久。一个品牌只有持续不断提供高标准的产品,才能持续获得消费者信任。
以采摘为例,富溪乡是多山地区,零散分布的茶园对看客来说可能是种风景,对茶农来说却是艰辛的体力劳动。茶农江大姐告诉记者,为了采到清明节前最好的嫩芽,她经常需要凌晨五点钟打着手电筒出发,爬一个多小时的山,去发现最好的毛峰。一天下来,江大姐能采到的符合小罐茶标准的原料少则几两,多则才一两斤。江大姐还表示,虽然采茶艰辛、标准高,但自己的采摘技能提高了,收入比以前还能增长20%左右。
但你可能想不到,如此费心采摘下来的茶叶,不过是最初的原料。从原料到干茶,还需要炒茶、烘茶、除杂等多道工序。重重工序后,4-5斤嫩芽可能才能制成一斤干茶,而在此基础上还需精挑细选,平均下来,需要7-8斤鲜叶,才能加工精选出一斤符合小罐茶标准的干茶。
在黄山小罐茶的生产车间里,“挑茶工”以巨大的人力成本,来保证茶叶的洁净度。记者看到,除了挑茶工埋头挑茶,还有人负责筛查和复检,这是传统茶企鲜见的景象。“每一片装进小罐茶的叶子,都需要经过6道精选,平均下来,小罐茶每一斤茶,为了洁净度所付出的成本,大约在元左右。”徐海玉说。
“挑茶工作真地很累,精神需要高度专注,眼睛要快,手上也要快。我是茶学专业毕业的,也了解很多其他茶企,负责任地说,小罐茶是我见过最干净的。”小罐茶生产中心的一位王姓工作人员说,她的脸上掩饰不住对小罐茶的自豪。
“难怪一些消费者对小罐茶的品质赞不绝口。”一名同行的记者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山毛峰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山毛峰谢四十大师也对记者表示,以小罐茶对原料、工艺标准的严苛要求,背后其实意味的是高昂的成本,在小罐茶之前,他从未见过有企业这样做,成本太高了。
采访期间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国内茶企普遍追求抢先生产春茶,以求抢占市场。但小罐茶的春茶上市时间却比一般企业要晚。
“主要是每一罐上市的茶叶,都需要复杂而严格的监测和审评程序。无论是3道农残检测还是6道精选,都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徐海玉说,虽然很多时候消费者未必看得出差别、品得出差异,但我们宁愿牺牲销售也要保证品质,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坚守品质追求,也是品牌做大做强最坚实的底气。
▲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海玉介绍审评环节
工业化价值最大化
在黄山的探访中记者发现,目前黄山毛峰的制作,存在手工做茶和机器做茶并存的局面。但手工做茶主要以农户为主,且正在迅速减少,机器设备已经成为大中小茶厂的标配。
谢四十大师不同于传统手艺人讲山头、讲手工的习惯风格,他是工业化的拥趸,一直强调手工并不必然代表匠心,更不能和高品质划等号。
谢四十说,他非常赞同徐海玉的说法“大师的真正价值在于常年累积的制茶经验,是智力,而不是体力。”
谢四十现场演示了传统毛峰的制作技艺,记者也借机体验了一次手工炒茶,在多度的锅温下,深深的感受到手工炒茶的艰辛,这绝对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只靠一个人的双手,不仅产能有限,且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往往直接影响手工炒茶时的质量和稳定性。
将大师经验数据化,用现代设备将大师技艺实现规模化生产,是小罐茶和大师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演示完传统制茶工艺后,记者跟随谢四十大师参观了以传统工艺为基础研发的现代化制茶流水线,并介绍了大师技艺如何在现代制茶中发挥作用。
记者了解到,首先在原料标准上,大师会提出采摘嫩度、品种等标准要求,保证茶叶原料的高品质。在制茶环节,大师会提出工艺参数、要求指导生产。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数与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实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杀青温度、时间等。
▲谢四十大师介绍传统设备和现代技艺的结合
虽然有现代化的制茶设备,但大师也会全流程监控和把关,甚至通宵达旦工作。“我一个人即使能够每天炒24小时,也不可能保证每锅品质都一样。我们说要‘看茶做茶’,生产过程中要看茶叶炒出来的老嫩度,看火候掌握,都是随时在调整的。”谢四十说,产品加工完成后,还要和审评人员一起对茶叶的品质审评,只有达到品质要求的茶才可以出厂。
借助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实现了高品质的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谢四十表示,作为黄山毛峰传统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做好黄山毛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能这么一直做下去,一定要找到一个方法让传统的工艺能够尽可能完整的留存下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工业化提升的不只是生产效率,更实现了优秀传统工艺和现代化生产的密切结合,也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喝到代表大师技艺的高品质好茶。
助推行业升级
真正深入体验了小罐茶春茶上市的全流程,难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无论是标准化、工业化、品牌化做法,还是其严苛的标准、严密的品控,不仅是着眼于一家企业,还着眼于中国茶行业。短短几年时间迅速崛起的小罐茶,指向着中国茶的行业升级。
北京小罐茶业有限公司市场中心总经理梅江表示:“小罐茶要把茶从农产品升级为消费品,让消费者不需懂茶就能喝到好茶。”
事实上,从农产品到消费品,小罐茶是在对中国茶进行科学化的标准细分。从提供稳定优质的茶品,给消费者以稳定的消费体验和享受。
在此次探秘之旅参观的黄山工厂附近,小罐茶参照工业4.0标准建设的全球首个茶叶工业4.0智慧工厂——黄山中央工厂正在紧张施工中。据徐海玉介绍:小罐茶同时也在加紧上下游布局,年成立了“茶叶工业装备中心”和“茶叶研发中心”,通过创新研发具有高辨识度的产品,为茶叶工业化、智能化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在上游拓展茶园,按统一的生态标准种植管理,打造有小罐茶特色的产品,将通过打通全产业链,做到品质的可控,带动全产业链每个环节的升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现场表示,中国是产茶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但从产业端来看中国茶叶还处于低端化运营阶段,整个产业缺乏品牌标杆型企业,更缺乏价值标杆企业,这也是中国七万茶企抵不上一个立顿的核心原因。如何把茶叶产业从农产品向消费品升级是整个中国茶企的痛点和难点。
“小罐茶用工业化让传统茶人的价值最大化,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有价值的产品值得点赞”。朱丹蓬说。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梅宇则进一步认可了小罐茶的品质发展路线。“随着市场的稳定、发展,茶企也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小罐茶在整个茶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梅宇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小罐茶恰如一袭春风,为中国茶行业带来了新的开端与新的希望。”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田珍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