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难道只有梅江东甲的,才称得
最近有很多新手朋友过来跟老李请教并委托老李帮忙采购一些陈皮样品,但奇怪的是,他们一张嘴就问能否搞到“东甲、梅江”,甚至有些朋友直言不是“梅江、东甲”都不吃的。
对此,老李当然是十分好奇的,便问了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非“东甲、梅江”不可?是吃过“梅江、东甲”,并且对比过其他产区的新会陈皮的好坏吗?是如何判断手上的陈皮是不是“梅江、东甲”的呢?
很可惜,老李一般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选择梅江、东甲等,是因为他们不懂其他地区的名字;自己也没办法对比得出来,人云亦云看着网站大部分商家都自称“梅江东甲”所以有了这个念头。
老李这里就科普一下,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只能听到“东甲、梅江”的盛名,而忽略了其他产区新会陈皮的呢?
新会地区的水田柑种植区
为什么“必须”要是“梅江、东甲”之名?
毫无疑问,梅江、东甲的两个产区都是新会陈皮的传统产区,可以说是新会柑产区的“代表性”存在,其中尤以梅江塞口围(产地)、东甲圈枝柑(品种)等等最为知名。
先说说梅江村和塞口围。
梅江村地处新会会城的城区南面,为广阔的冲积平原地带。在道光年间的旧地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梅江处有宽阔的江河流经。如今梅江地区经历百多年的冲积,大江变窄了,河水流经梅江村的土地,流出金牛头,注入银洲湖。
而梅江村属冲积平原,土地肥沃,传统的农业以种柑、蒲葵、甘蔗、香蕉为主,其中大红柑种植一度达70%。而梅江村又与天马村接壤,直接观望到熊(念ni)子塔,历史记载梅江柑的种植历史也有多年,是新会茶枝柑传统产区,又名“柑之乡”。
新会县志中的梅江
其中,梅江陈皮最知名的产区就是“塞口围”。“塞口围”原为海滩,后在抗战期间村民将沙田改造为围田。因其特殊的河海冲积土质,让塞口围出产的柑果品质极佳,柑皮制作而成的陈皮名气也很大,销往海内外,特别是受到港澳地区陈皮收藏者的追捧。
但近年来,随着新会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向南延伸,新会的城市化已经覆盖了“梅江村”。昔日原是河涌水网,变为今天辽阔沃野“路通财通”和高楼围绕。根据当地柑农老梁统计说,直到年底,整个梅江村仅剩下的柑田农用地也不足百亩。
被高楼大夏包围的新会陈皮“宝地”:梅江村塞口围
再说说东甲村的“圈枝柑”故事。
90年代初当所有人都以为新会圈枝柑将被黄龙病团灭时,东甲村梁氏族人在一片芒果果围里找到几棵健康的新会圈枝柑树。据老刘回忆,当时他也有到这个果园看:“因为那里的主人原先是种芒果的,又因为个人爱好陈皮,所以又顺手在芒果园中间一亩不到的空地上种了十来棵圈枝新会柑树!”老刘说。
这消息一传来,上至新会农业局领导,下至果农同行纷纷前来东甲的芒果田,希望拿到“圈枝柑原种”。但区区一亩地不到的柑树,即使全部用以“圈枝”繁殖,其生长速度也是非常有限(一般从果苗到成树需要3-4年时间),更别说通过这些圈枝苗重现当年14万亩的新会柑产量。
新会东甲村周边的水田区
虽然重现新会柑的“盛况”很难,但东甲村的果农没有放弃,在长达6年的努力下,让东甲圈枝柑的果苗遍布了新会主要产区(从年的个位亩数,恢复到年的亩),因此也打出了“东甲圈枝”的名堂。
核心的东甲村东甲柑种植产区目前也只有“数百亩”(总数不过千),然而真正的圈枝柑仅有百亩地不到(年新种的暂不挂果,因此不计算入内)。不仅如此,老李调研走访的东甲圈枝产量也比驳枝柑要少很多,作为新树的圈枝柑,前面3年不挂果,哪怕进入四年丰产后,亩产量也不过4-5千斤(驳枝柑亩产高达斤以上),到10年老树时期,挂果量更是非常小,因此老树圈枝柑皮,因为流通量少,成为了资深陈皮行家争相抢购收藏的“好货“。
动车站“新会站”周边大片的东甲农田
惰性宣传的直接结果:“你记住的,就是我要你记住的”
为什么你知道的都是“梅江、东甲”而不是其他?为什么商家必须让你知道的就是“梅江、东甲”?
答案也很简单,就是市场手段的结果。
当市场对一个陌生的商品普遍存在着一个空白的认知阶段时,对消费者教育和建构这个产品认知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告诉人们“哪个是最好的”,这样既可以降低消费者的求知欲,也可以让自己的产品销售得更快。
这里直接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产地造假”,明明不是梅江东甲,但标上梅江、东甲后,不用说说明太多“为什么”,反正消费者在其他地方都被教育过认准“梅江东甲”,按照价钱卖便是了。
但这里必然会有个过程,就是消费者何时会醒觉的问题。对于真正梅江东甲产量有多少,能在市场特别是电商销售的梅江东甲皮又有多少,真是见仁见智了。
这里需要说的是,当卖方市场懒得去对买方市场教育时,必然会出现这样的宣传惰性,在这种“惰性”的长期影响下,消费市场就会发生“新会陈皮多造假”的共识,而当下,这种共识正在蔓延。
老李一直以新会陈皮科普为目撰写文章,所以非常明白跟“陈皮小白”去解析各种原理和概念之困难,因此也能理解早期商家在宣传上重点说的东甲、梅江等故事。但这并不是长久的市场策略。当下,新会陈皮的宣传,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那几个“村”之名下,而应该是一个新会地区“共建”的区域品牌。
梅江塞口围的新会柑(年9月拍摄)
回归“陈化”的本质
这里老李需要说的是,梅江、东甲等网红产区不可能成为新会陈皮的主体,产地因素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一个“好的”新会陈皮之全部。
所谓“三分看皮品,七分看陈化”,在符合“新会品种、新会种植”的条件下,“新会陈化”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对于那些“非梅江东甲皮不吃”的朋友,老李只能说哪怕当下可以拿到正宗的梅江、东甲陈皮,但必然会陷入一个“唯心”的境界。因为新会陈皮的区别好坏的本质,并不是从小产区的差异导致的,更多是后期的陈化差异。
目前很多人陷入了一个“怪圈”,越吃越迷糊,越买越上头,因为过分沉迷各种里面,最后以偏概全,无法客观地对新会陈皮产生系统知识体系,也没有脚踏实地去弄清楚基本的原理和规律,一味希望依靠问两句就可以“一眼看出真假新会陈皮”,这可以说是天荒夜谈。
老李建议初入坑者,要学习好陈化的基本原理,不要人云亦云地执着产区的差异,并企图依靠“嘴巴”去总结自己的鉴别理论,最后都只会越来越迷糊。
新会陈皮并没有茶叶的一山头一个味道的复杂性,其正宗的新会皮的“味觉基调”是一致的,只是随着年份产生更多复合的香型。
老李经常对读者举一个例子,以某茅的酱香酒为例,一款新的某茅酒,和一款放置了十年的老茅酒,其“基调”是不会变的,而发生改变就是其口感,所谓“更多香更醇厚”,这个放在新会陈皮也一样。所以,读者们就不要再迷信十年老皮和五年的次新皮之间,会发生什么天壤之别的味道差异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