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这座桥有点名堂

<

新安桥,因通济湖水库建设而被弃用的古桥,虽然被弃用半个多世纪,可她承载着生活在这片区域村庄水库移民的多少思乡情,何人能知?唯有那个时代、那代人能体会。本文着重介绍新安桥及新安亭建设轶闻。

新安桥全景

一、新安桥

一桩淹没于水库的积善之举

年,浦江6月26日出梅至11月25日,这段时间降水比往年少很多,历时将近五个月的干旱,致山溪断流,山塘干涸,山顶竹木枯萎,通济桥水库正常蓄水库容仅剩40%,水位大幅度下降。在通济桥水库库尾新安古桥露出水面,这一古桥一时间成为网红打卡圣地,身着汉服,立于桥上,来此摄影、写生的男男女女络绎不绝。

新安古桥重现图(浦江县书协主席方钢军创作)

露出水面的新安古桥三墩两孔,条石砌成。桥面上铺筑一层薄薄的水泥,桥身中部东西两侧各镶嵌着一块青石板桥额,都刻有“新安桥”三字,落款为:“道光己酉()冬月穀旦,金英谕命子廷仕、廷器、廷聚、廷柱造。”

据浦江《朱桥地方志》载:“新安桥俗称大桥,在新店村东里许,长13.3米,宽3.2米。民国八年()金英谕派下曾修缮”(与实际丈量有一些误差)。据前吴乡罗源村村民于崇熙口述:“年,新安桥曾露出水面,桥被库水长期浸泡,有坍塌之虞,且桥南田地还在种植,我与毛田顶村徐宏发牵头集资修葺,并在桥面上铺筑钢筋水泥保护层。”

造新安桥的廷仕、廷器、廷聚、廷柱何许人也?是哪里人士?浦江县月泉学社社长、前吴乡文联顾问江东放先生满怀崇敬之情开展多方求证。他先是根据“有人讲是前吴塘岭金的,也有人说是城里姓金的”的传言,翻阅了两地《金氏宗谱》,未果。后又从于崇熙处获悉,建桥四人应是通化(今兰溪市横溪镇、梅江镇一带)殿前金村人。一次机缘巧合下,他应邀参加兰溪梅江镇墩头村“婺郡名儒—蒋大禄”文集审稿座谈会。在梅江文友徐国富引荐下,前往横溪镇殿前金村,查阅《浦阳金氏宗谱》,寻找新安桥建造者的信息。从77岁的金旭老先生处得知,新安桥系其先祖“瞎眼太公”金明仪让“廷”字辈四个儿子建造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金旭曾到前吴经过此桥时,特意在桥上停留观看。82岁殿前金村老支书金以丁也说:“年我到浦江搬运站工作,是我‘爷’送我去报到的,我们从界牌源走,经过新安桥时,我的‘爷’说这座桥是我们先辈‘瞎眼太公’造的。”

(金氏兄弟故居内门柱上的木雕图)

说起金姓先祖为何舍近求远、花费巨资在此处建桥,还有一段渊源。金旭老先生介绍,其先祖金明仪是位“瞎眼太公”,也家财颇丰。从前通化到吴溪必经新店村前的溪流磴步,雨季时水流湍急,难以过人;遇急事者,也只能望溪兴叹,也不妨有冒险过水者,被大水冲走而丧命。“瞎眼太公”得知后,便让其四个儿子在此处建了新安桥。据《光绪浦江县志》载:“新安桥,县西南十五里,长六丈,广丈五尺,罗源、界牌等源水经此入吴溪,咸丰元年()金明兴建。”今查阅家谱,金明兴确有其人,但与金明仪房派无甚关系。金明兴建新安桥属《光绪浦江县志》误载。石板凿字,板上钉钉,故建桥者应以新安桥之桥额铭文为准。

新安桥额拓片

《浦阳金氏宗谱》载:“金明仪,字英谕,生于乾隆辛卯(),卒于同治壬戌(),生四子廷器、廷仕、廷聚、廷柱。”

光绪十二年(),金明仪之孙显聪撰《殿前英谕公赞》文,“余祖英谕公,其始贫人也。迨其富也,田连阡陌,粟朽仓箱,无兼人之力,无过人之才,并无不义之财、不劳之获。虽竭力躬耕,未四十而瞽,何以致此?比年逾九旬,精神尚健。余等兄弟十有三人,争相扶持,以闲游于野。年少心无杂虑,故至今犹能记忆其言。某田某卖;某田也,某年买,始有何时,少有何时,富有更何时。问其何以致此,曰‘勤也,俭也,处己以谦也,与人无事也。’其平居,训人亦以此四言。自太学生增议叙八品职衔,享寿九十有三。”

从前所谓“修桥铺路第一功”,是积福积德的善事。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英谕公年届八十时,子孙们决定为他操办一场规模宏大寿宴。一生俭约持家的英谕公,倡议不办寿宴,自己拿出一部分钱加上子孙筹办寿宴的钱,用来建造一座造福乡梓的桥。最后选址在新店村新安溪上建一座桥,桥因溪而名。

新安桥桥额

据赞金英谕之孙显聪撰《殿前英谕公赞》文分析,英谕公虽然双目失明,但很有经营头脑,不断地买卖田地,积聚家产,富甲一方,同时也极力培养子孙读书成才。其财力从给“廷”字辈子孙而建的台门可见一斑。台门大的有十三间头,小的也有四间头;现在除了老大廷器家的台门已拆建成新屋,其他台门虽已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但从徽派马头、石板明堂、石子路和门柱上精美雕刻的狮、鹿、花、鸟来看,足可见当年繁华景象。

耕读传家,积德留名;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英谕公五世孙里又出了一个人才,曰“金式”。

金式(~),原名士元,乳名海宁,曾用名志仁、永标,军校名百魂,字知人,号不换,晚年署号东海老人。横溪殿前金村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毕业。历任江西省干训团训育主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五军参谋长、第六战区补充第五旅旅长、第十一预备师副师长兼河南周家口警备司令部少将司令、第十三军第八十九师少将师长等职。金式内兄乃民国浦江著名战地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

二、新安亭

一段关于水库移民的往事

据传,新店村创始是郭姓景耀公于明永乐十二年(年)从潘宅桐青殿前柿角迁入三都擂鼓尖下,俗称下郭,至今已逾年。早年间,该村的好多田地在水库南边,库水满的时候收割作稷,大人们以稻槽作船,划过去收割。发洪水的时候,水会漫到稻田中,水退去的时候,田中会有好多鱼儿。在田里劳作的人们会先把“田缺”堵上,再用扎箕兜鱼。

79岁原新店村村民盛礼然讲述:“新店村村东有一座水口桥,桥头有骑路凉亭,名曰‘新安亭’,还有翊佑庵、关公殿、龙皇殿,桥北有一片高大茂密的古樟,好似一天然屏障,护佑着本村;全村有郭、盛、严、徐、陈五姓,盛姓占比94%;明嘉靖丙戌年()盛孟荣从马桥头村迁三都八保新店。”

年12月5日,通济桥水库动工建设。新店村原是前吴乡的行政村,属库水淹没区,年上级决定村中三分之一的人家迁徙离土别乡。村民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哪户搬迁,据说,抓阄的头天晚上,有的人“洗汤沐浴”,焚香跪拜天地,保佑不要抓到迁移的阄。当时有29户人家人分别迁往本县的罗源、花桥、同乐等村。其余的57户人向村西侧台地迁移,俗称上新店村。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通过勤劳的双手,拼尽全力,建立了新家园。结果安居不到十年,上新店村再次面临背井离乡式的迁徙。年冬,浙江省水利厅批准通济桥水库溢洪道加高3.4米。翌年3月26日起,新店村再次奉命迁徙,历时两年,计75户人。先后两次迁徙,共计户人,分别迁于县内7个乡镇35个自然村。之后,新店村已成为历史。

直到新店村人迁居各地时隔27年后的年,社会已发生急剧深刻的变化,当年老者有的已谢世,中年至老,少年也已不惑。为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原新店村部分村干部召集移居各村代表,聚集于县城江南盛礼龙家,众人决定编著《新店史记》,以昭后世。同时,决定在新店村遗址之上、兰浦公路右侧建造新安亭以铭记,今后散落于各地的新店村后裔,尤可到此来寻根。

新安亭

时任兰州飞控仪器总厂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的盛国仓在《新店史记》序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话:“新店人为了浦阳江下游十万亩农田能自流灌溉,服从大局,甘作牺牲,惜惜割爱,迁居第二故乡,新店村从兹星散;面对拆掉了的断垣残壁和瓦砾废墟,父老乡亲脸上的悲壮之情,至今仍历历在目。迁居他乡,要把一砖一瓦,一梁一椽都搬运出来;当时唯一可以称之为运输工具的是独轮手推车,乡亲们凭着自己的坚韧,怀着对新的生活的憧憬和希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串汗水地从山乡搬了出来,建起了新家园,融入了新的乡村群体。”

通济桥水库蓄水已整整六十载,据《浦江县前吴乡志》载:“通济桥水库建设,共移民户,人。”新店村人仅是库区移民中的一个缩影。通济桥水库建成以来,浦江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受益匪浅,即使极度干旱的年,浦江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有效保障,还能部分支援邻县义乌居民的饮用水。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兰浦公路右侧建造新安亭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而当年那些为浦江作出巨大牺牲的库区移民们虽已在各处落地生根,但亦磨灭不了他们为浦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原标题:《浦江这座桥有点名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