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根基血脉力量在人民,万里红色邮路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
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
邮政通信事业始终和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血肉相连
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瑞金到延安再到西柏坡
我们穿越历史云烟
沿着条条红色邮路
倾听邮政先辈们谱写的
一曲曲壮美赞歌
江西
那时,“保护邮局”是党的标语
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古镇的居民街巷中,随处可见当年红军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的痕迹。在匡家村一栋青砖黛瓦的旧民居门前,“江西省赤色邮局旧址”的牌匾赫然在目。该局的前身是全国首个赤色邮政总局——赣西南赤色邮政总局。
墙面上“保护邮局”四个大字依稀可见。据东固革命根据地研究会会长丁仁祥介绍,“保护邮局”最初是由毛泽东同志在年提出的,红军所到之处,都会刷写“保护邮局”的大幅标语。
“保护邮局”标语。
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标语口号在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红色邮电风云录》记载,红军每攻占一座城镇,毛泽东无论多忙,总是带着警卫员,先到当地邮局看看有无新来的报纸杂志,作为了解、分析外界情况的参考资料。
因此,党和红军把保护邮局、支持邮政当局正常的业务活动,作为自己的政策和纪律来执行。在开辟和创建根据地之初,红军就明令对“中华邮局”要加以保护。红四军政治部发布标语口号,其中第85条就是“保护邮局”。这些措施保障了邮路的畅通,沟通了苏区和白区的通信联系。
广东、福建
一条隐秘而伟大的红色交通线
中央红色交通线采访示意图。
闽西粤北,汀江、梅江汇成韩江,在莽莽群山中奔腾。
众水皆东,唯汀向南。在奔向汕头的江流上,在沿江两岸的山岭间,20世纪30年代曾有一条为党和人民军队服务的秘密交通线,而共产党的邮政事业也正是从红色地下交通起步的。
毛泽东说,交通线就像我们身上的血脉。连接上海中共中央和革命根据地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是我们党传递情报、运输物资、护送人员的大动脉。中央红色交通线上,交通员与敌人斗智斗勇,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
“交通员的宿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成功就是隐姓埋名,失败就是牺牲……”在伯公凹交通站旧址,“邹家七烈士”后人邹广敦无数次说起这样一句话。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桃坑村的伯公凹红色交通站,是由粤入闽第一站。邹家七位先烈在这里建立起家庭式红色交通站,通过伯公凹,交通员们为党传递了大量情报。然而在白色恐怖的围剿下,邹家七位英雄先后惨遭杀害,血洒交通线。
硝烟已退,红色基因却深深印在邮政后代的心中。当年,“邹家七烈士”之一邹端仁的长女亲眼目睹父亲被杀、焚尸,无依无靠的她被卖做童养媳,但她始终坚信党的信念。
当儿子王祖胜学成毕业后,她坚定地支持儿子选择邮政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80年代,王祖胜的儿子也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邮电大学。对于这样的选择,父子俩心照不宣,因为儿子懂父亲的心,更因为他身上始终流淌着烈士的血,如今,他正在新时代的邮政战线上奋斗着……
山东
战邮精神代代传
“模范战邮交通员,服从分配守时间。早去早回不偷懒,走起路来一溜烟。一溜烟呐一溜烟……”这首《模范战邮交通员歌》,是战邮先辈工作的真实写照。
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由于敌伪军的扫荡,山东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分割和封锁,亟需建立通信联络。
于是,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应运而生。该局主要承担传递党内文件、信件和报刊,沟通各根据地之间以及山东与中央的联系,护送干部穿越封锁线、运送重要物资,保障党政军通信畅通等任务;同时开辟了通往胶东、渤海等12条省内主要交通干线,形成纵横交错的战时邮务通信网。
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两千多名战邮先辈听党话、跟党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奔走在传递邮件的“生死邮路”上,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战邮英烈墙诠释了战邮先辈们忠贞不渝、不负重托的信念。
“人在文件在,人不在文件也要在!”这是战邮先辈岳赞臣喊出的口号。他先后担任中共鲁中区党委组织部交通科长、鲁中区战时邮局交通科长等职,负责秘密交通。他常常穿着破旧的农民服装,挑着担子奔走在鲁中各个地委之间,检查交通路线。
年2月,他在泰山山前村遭遇敌人,寡不敌众,腹部中弹。危急关头,他忍受巨痛,冲出包围,为保全身上携带的机要文件和交通路线图以及各驻地人员名单,他藏在老百姓的草垛里,同行的交通员徐同志找到他时,他已奄奄一息。将枪和染血的文件交给同志后,最后说了一句“交给上级”,就英勇牺牲了。
在长期的残酷斗争中,名战邮先辈为党的通信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民族的解放和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多名战邮烈士没有留下姓名,他们是邮政永久的历史丰碑。硝烟散尽,战邮先辈“忠贞不渝,使命必达”的战邮精神依然在绵延赓续。
哈达铺
一张报纸定乾坤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年,红军长征穿越茫茫草地进入甘肃,几番鏖战突破天险腊子口关隘,抵达了当时的商贸重镇哈达铺。
落脚后,毛泽东立即让侦察连四处收集报纸,解决“精神食粮”问题。侦察连在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找到了一批七八月份的报纸,立即送到毛泽东、张闻天的住处——义和昌药铺。
其中《大公报》登载的消息,让毛泽东等人掌握了陕甘不仅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更有一大块革命根据地的消息。
经过分析研究,他们作出了向陕北进军的决定,哈达铺也因此成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和领导全民抗日的重要转折点。
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旧址。
98岁的周尚仁曾亲眼目睹红军战士到达哈达铺。“当时乡亲们听到有军队来了,都吓得要命。红军说,‘乡亲们不要怕,我们不拿你们的东西,和你们是一家人’。”回忆起这段历史,周老侃侃而谈。
周尚仁。
据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资料记载,哈达铺在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为:食盐00斤,粮食000斤,食用油斤,骡马匹,中草药剂,猪羊鸡头(只),蔬菜斤……队伍在哈达铺得到充分补给。
哈达铺是长征路上北上红军的“重要决策地”和“加油站”。86年后的今天,哈达铺希望之火仍然得以延续。
年,宕昌邮政在这里设立哈达铺红色主题邮局。
红色邮局里的哈达铺纪念明信片、邮品、政务图书等为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邮局里还售有当地的药材、香菇等特产,红色邮局每周都会开展线上直播,帮助当地农特产品走出大山。
延安
在这里,狼不吃邮政人
年10月19日,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吴起镇。从这一天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进入了长达十三年的“延安时期”。为适应革命发展需要,便利军事交通及苏区工农群众的通信,西北办事处在瓦窑堡设立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并开设5条邮路。
年,该局随中央迁至延安后,陆续组成6条以延安为中心的直达邮路。
延安的通信员不仅送信,也送报刊、书籍,每次都要送几十斤至上百斤的邮件。上级发给每人一条七尺多长的扁担挑邮件,担子挑在肩上,上下颤悠,老乡亲切地称之为“凤凰三点头”。为了方便走夜路,扁担上还挂着铃铛,老乡听到铃铛响,就知道是送信的来了。
在延安的红色邮路上,狼群和山匪常常是邮递员送信路上面临的最大敌人。
“父亲常常给我讲,狼不吃邮政人,因为邮政是给老百姓送信的!父亲一辈子都以身为邮政人而自豪。”58岁的延安邮政机要通信员张福利说,他的父亲张进玉年进入邮政局,最初负责延安到清涧之间邮路的信件传递工作。
张进玉每天在邮路上走70里左右的路,担着斤左右的担子传递信件。担子前后会绑两个铃铛,山匪听到铃铛响声之后便会让道,狼听到就远远地就跑开了。
张福利分拣信件。
“父亲不识字,一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加入邮政后,第一时间就递交入党申请书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在我负责机要通信工作,也算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这些年,我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保证机要通信工作万无一失!”老张说。
西柏坡
大好河山由此来
7月的西柏坡岭,翠柏挺立、松涛阵阵。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绿树掩映,鲜花簇拥着“五大书记”铜像,雕像前是几个醒目的大字:“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将我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
时间回到年3月,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同志组成的中央工委来到河北省平山县,7月初进驻西柏坡,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的指挥中心。
为解决中共中央与各解放区和各野战军的联系,年,晋察冀边区邮政管理局在西柏坡设立专门为党中央提供通信服务的邮政机构——山河邮局。
西柏坡隶属平山县,滹沱河穿境而过。山河邮局的名字正是借用平山和滹沱河这两个地名的末位字,既出于安全保密,也寓意“祖国的大好河山”。
“当时大量的普通信件,包括宣传材料,报刊杂志等,都是通过山河邮局交送给党中央的。”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申媛丽介绍,山河邮局对外有两条邮路,一是通过建屏县邮局,驻洪子店镇,与晋绥、陕甘宁、太行、太岳解放区联系;另一条是通过冶河邮局,驻平山县城,与华北、华东、中原等各大解放区联系。
当年的投递员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摸黑出发,先到40公里外的华北人民日报社(平山县里村)取报纸,然后再到冶河邮局交接邮件,十点钟前后返回山河邮局,千方百计保证中央首长能及时看到报纸,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
年,山河邮局在圆满完成特定历史时期的光荣任务后,随中央办公厅秘书处最后一批迁到北平。山河邮局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柏坡山河圣地邮局。
如今,因岗南水库的修建,山河邮局已淹没在库区,但山河邮局所传递的红色邮政精神却始终传承在一代又一代平山邮政人的心中。
年,全功能的电子化邮政支局——山河圣地邮局在西柏坡建成,一件件红色题材创作而成的邮品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光辉历史。
记者温晓俊综合
(来源:中国交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