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印江路一段百米路坑洼
原标题:道路坑洼不平,妨碍市民出行
“道路路面硬化、无明显坑洼不平”是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重点之一。近日,记者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实地走访了部分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
“道路破损,市民出行不便,也影响城市形象。”在采访中,市民纷纷希望相关部门以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契机,在道路治理方面拿出“绣花功”、管好出行路,进一步提升青岛的城市颜值。
探访1:
印江路一段百米路坑洼不平,路人感叹“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
大坑“套”小坑
绿植披“泥衣”
“道路坑洼不平却迟迟不修,每到下雨时,这里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坑’,车辆经过溅起的水花让行人躲闪不及。”近日,市民刘先生通过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反映,在李沧区印江路中段大约一百米的路上,有几处大小不一的坑洞,希望相关部门尽快修补破损路面。
(印江路中段百米道路坑洼不平。来源:青岛日报)
印江路位于李沧区,北起遵义路,南至德江路,是一条长度不足1公里的市政道路。闻讯后,记者驾车由北向南沿印江路查看发现,整条道路的路况不一。靠近遵义路、德江路两头的道路有经过修补或重新铺设的痕迹,但印江路中段(楼山河南桥至印江路6号门前铁路桥)百余米的路面却存在着坑洼问题。
记者下车查看,该路段的路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坑洞。由于不久前刚下过雨,坑内积满了水。路上大货车、混凝土搅拌车不时驶过,车辆经过时污水溅起,如果旁边车辆、行人躲闪不及就会被污水弄脏。
记者注意到,大货车、混凝土搅拌车经过坑洼路段时会撒漏下一些砂石或泥浆,导致路面比较泥泞。沙土、泥浆聚集在道路两侧,路边的绿化带就像披了一件“泥衣”,人行道上也蒙着厚厚的灰。
“走这段路,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一名路人告诉记者,他在印江路上的一家企业上班,几乎每天都要步行走过这段百余米的道路。晴天时,他要防范飞扬的尘土,雨天时,他要躲避车辆溅起的泥浆。
另据一名驾驶员介绍,虽然印江路周边基本没有居民小区,但有多家工业企业、车队及驾校,往来车辆不少。“晚上,这条路灯光昏暗,如果不熟悉路况的驾驶员驶入该路段时没有注意坑洞,又没有减速通过坑洼路面,很容易造成车辆底盘或避震的损伤。”这名驾驶员说。
此外,刘先生告诉记者,印江路南段和北段此前都经过几次大修,因此路面比较平整,唯独中间这段百米路缺乏维护。“起初,路面上仅有些小坑洼,经过大车碾压后,小坑就变成了大坑,大坑又连成了片。”刘先生说。
除了道路坑洼、环境脏乱外,记者在印江路上还发现了一些基础设施损坏的情况:印江路2号门前暗渠上的水泥盖板发生了断裂;印江路铁路桥最东侧桥洞子内积水较深,车辆无法通行,导致印江路南向北的大车逆向借道西侧桥洞子通行。
“印江路所在的楼山片区是工业区,但不是无人区。这样的路况、基础设施与青岛的颜值不符。”刘先生说。
探访2:
环秀雍苑小区西侧道路破损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小区门前“麻脸”路
破损多年盼大修
“在我们小区西门外,一条多米长的路破损严重,我们向街道办事处反映过多次,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近日,市民方先生拨打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即墨区环秀街道环秀雍苑小区西侧的道路破损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已成为困扰小区居民的一块“心病”。
(环秀雍苑小区西侧道路成了“麻脸”路。来源:青岛日报)
记者前往现场实地探访了解到,环秀雍苑小区建成于年,目前居住着近户居民。小区西门外的道路为双向两车道,向北通往淮涉河一路,是居民们出入的主要通道。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条路被一座小桥分为南北两段,有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桥北侧路段是多米长的柏油路,道路平坦整洁,车辆行驶秩序井然;桥南侧路段是多米长的水泥路,路面破损缺失,石子和灰土裸露,整段路看起来如同“麻脸”。记者驾车驶过,需要小心避让路上的坑洼。下雨后,这段坑洼路因为排水不畅,出现了大面积积水,居民出行不便。
同一条路为什么差异如此大?方先生介绍,这条路不属于市政道路,也没有路名。桥北侧路段属于社区原有道路,前些年社区筹集资金对该路段进行了整治。桥南侧路段属于新建道路,是当初建设环秀雍苑小区时修建的,建成后因为被过往车辆长期碾压,4年前就已经出现路面破损问题。
“我们曾多次向小区物业公司反映道路破损问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条道路在小区红线之外,不属于物业公司的养护范围。”方先生介绍,“我们也曾向环秀街道办事处反映过此事,后来看到有工作人员用水泥和沙土填补了路上的几个大坑,但我们维修道路的诉求一直没人‘接招’。”
近日,记者以市民身份联系了即墨区环秀街道办事处,规划建设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向上级部门反映过环秀雍苑小区附近道路破损的问题。
记者追问:“这条路究竟归哪个部门管护?什么时候能彻底维修?”
工作人员表示,她咨询相关负责人员后,当天下班前会打电话回复。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仍然没有等到工作人员的答复。
记者点评
道路管护需下“绣花功夫”
道路是城市的“血管”,与市民出行息息相关,也事关经济发展。随着车流、人流的增多,道路功能老化和病害问题在所难免,然而,修复的“快”与“慢”则是一面镜子,折射出道路保障工作的“精”与“粗”之别。
提高道路保障能力,既要在前期建设时下功夫,又要重视后期的养护。在道路建设之时,应当相应提高道路建设标准,使用新型科技材料,避免或延迟道路病害的出现。在后期维护中,应当发现问题及时修补,莫让小坑变大坑。此外,相关部门应根据道路设计年限,制定出道路“健康档案”,及时跟进道路的养护。
当然,在道路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因道路产权不明晰而出现“有人建无人养”的情况。这就需要相关单位和部门查阅资料、梳理道路产权、确认责任单位,莫让这些归属不清的“无主路”因陷入“不清楚”“不归我们管”的推诿链条中而频遭市民吐槽。
如何管好市民的出行路,一些外地经验可资借鉴。比如,在道路日常维护、保养方面,杭州下城区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了一套“道路健康生态检测系统”。该系统与杭州市出租车车载系统联网,可以通过出租车驾驶员手机上的传感器,利用物理震动波算法和大数据对道路坑洼、沉陷自动监测,汇总道路情况,制定养护方案。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将交警、环卫、城管、市政、排水等多部门、单位组成“网格化+街长制”工作组,网格员将日常巡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向所在网格的工作组反映,相关职能部门立即核查、跟进处理;涉及多个网格相交叉的情况,网格之间会彼此联动,从而建立起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处置、反馈机制,以及部门联动、干群联动的工作格局。
我市正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如何在道路缺陷整治中拿出“绣花功夫”,考验着主管部门的治理能力、治理智慧。希望有关部门和区市汲取经验、分析不足,认真梳理辖区内道路的病害问题,能为道路建起一套“健康生态检测系统”,做到巡查无盲区、管护“精准细”,提高市民出行的舒适度、满意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