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闻名中外的新会柑橘产业,为何现在仅

白癜风激光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d/141020/4497633.html

”新会“古称冈州,南朝宋永初元年(即公元年)置新会郡,隋朝开皇十年(即公元年)置新会县,有多年历史。

年新会撤县设市,到年撤市改区。新会现有面积千米,人口接近百万,其中旅外乡亲60多万人,遍布56个国家和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而新会陈皮,就是随着华侨的步伐而远走他乡。

新会地区河道密布,水资源丰富,村落亦是水乡

新会位于北半球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相对湿度74%~83%,全年时间几乎都是无霜期,而每年受热带风暴及环流影响2~3次,为农业带来丰沛的雨水。

地理上,新会位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起源于云贵高原的西江和潭江纵横贯穿新会境内,经崖门、虎跳门流入南海,而南海之水由崖门上朔与江之水汇聚于银洲湖、三江融通、咸淡交汇,形成独特水质灌溉,以及形成了以新会会城为中心地带的“冲积平原”。

由“潭江”和“西江”交汇冲积下的“会城半岛”

新会的耕地海拔平均在1.1米左右,土地肥沃,平原四周,北有圭峰山脉,南有古兜山脉和牛牯岭山脉环抱。在平原中心的凤山上有个熊(拼音ní)子塔(又名凌云塔),方圆数十里能见到熊子塔的地方(或说在潮涨时,银洲湖水能灌溉到的地方)就是新会柑橘的主产地。

著名的新会特产“大红柑”、“新会陈皮”和“新会甜橙”,就在这里出产的,而崖门口外围垦的大片滩涂,也在近年来成为农业和柑橘水果等产业的新产区。

新会柑橘历史悠久,元朝初期已有出产记载,距今近年。新会既是柑橘老产区,又是全国柑橘基地之一,新会柑橘历史上一直是新会农业经济的主要支柱,柑橘主产区乡村的柑橘产值占经济总收人的60%~70%。

每年的10月开始新会地区便步入”开柑皮“的季节

20世纪以来“新会柑橘”产业的变化

总的来说,20世纪前半叶的20年代至30年代中,后半叶的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新会柑橘生产史上两个鼎盛的时期;到了50年代前期是一个较兴盛的时期,是新会人心目中的“黄金时代”。

其中,在年新会柑橘面积6.06万亩(1亩=1/15公顷=.67米2)总产量6.4万吨,占广东全省柑橘总产量16.5万吨的三成以上!

在年新会柑橘面积3.88万亩,总产量2.95万吨,占全省柑橘总产量9.42万吨的31.27%,当年以乡为单位柑橘总产量超过0.25万吨(55万担)的有东甲、梅江、天禄、茶坑、深吕等5个乡。

在年和年,新会每年2万多吨柑橘鲜果除销售国内大中城市外,还有0.2万~0.3万吨鲜果远销到俄罗斯、东欧和东南亚国家及我国的港澳地区(其中梅江“塞口围”的大红柑,为供港澳的主产区)。

到了20世纪80年代柑橘生产达到鼎盛时期,年面积达到12.5万亩,总产量16.55万吨(其中大红柑4.5万亩,总产量6.4万吨),占当年全省柑橘总产量.42万吨的10.95%,柑橘生产的恢复发展,使农村农民富裕起来。

80、90年代的礼乐镇,是新会柑橘大产区,曾接待众多中外考察团,但在94年并入江门后柑橘等农业被工业取代

在80年代,新会遍布种柑橘致富的“万元村”

如会城镇仁义乡原是一个柑橘老产区,全乡有户农民,合计1多人,总耕地超过亩,在年后停种柑橘20多年,虽然位于城郊但村民生活并不富裕。

到了年开始恢复种植柑橘,从原先的多亩逐步扩大至亩,到了年4年生以上结果树亩,总产量吨,总产值万元,柑橘收入占总收人的55.2%,人均柑橘收人元,在普遍月薪只有几十元的80年代,依靠种柑橘达到人均有五百元,已经是相当厉害的数值。

采摘新会柑

还有新会柑橘老产区的三江良德冲,总耕地亩,年种植“年橘”有42亩,后来扩大至84.5亩,到了年全队总收入32.49万元,其中柑橘收人占76.1%,人均分配元,成为当时新会农村收人最高的生产队!

由于年前新会柑橘销路畅通,价格看好,大红柑每担(斤)高达~元,成为赠送宾客的佳品;其后几年大红柑每担(斤)也保持在50~元之间,一亩柑橘收入相当于7亩甘蔗或10亩水稻的收入。

老李收藏的新会陈皮

因为种柑橘也比种蔬菜的效益高,会城、大泽、司前、双水、三江、古井等柑橘生产区农民,20世纪80年代的新屋多数靠柑橘收入建起,有的还建起整体条新村,故人们称之为“柑橘楼”、“柑橘村”,依靠柑橘产业,新会的农民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城乡经济也日渐繁荣。

然而,近百年间新会柑橘生产历经几次大起大落——在日本侵略者侵占新会期间;柑橘生产遭受毁灭性打击;抗日战争胜利后柑橘逐步恢复,年达到一个高峰,最近一个峰值在年。

新会柑之“青皮柑”

回顾新会柑橘近30年的数次“波折”

年前,新会柑橘生产徘徊不前,市场供应奇缺,价格高,销路好,年橘、大红柑每50千克~元,柑橘成了俸客送礼佳品,并持续多年。

且适逢农村开放改革,落实各项经济政策,当地政策又给予鼓励,刺激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连续多年出现前所未有的“柑橘热”,随即面积、产量激增;到了年我国柑橘总产量猛升至万吨,广东升至万吨,新会升至12.8万吨。

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即使在大中城市,消费水果的经济能力也有限,加上流通条件的限制,国外市场尚未重新开拓,我国北方市场比原来预想狭窄很多,因此,在其他省的柑橘产品的冲击下,新会柑橘就失去市场优势,国家和地方又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再次出现卖果难、果价低、效益差、失信心、面积减、产量降的恶性循环。

据市场调查在到年的十一年中,新会柑橘产业明显盈利的有6年,微利有2年,持平有1年,亏损有2年。

生产的亏损,不是因物资劳动力投入增加或单产过低,而是果价下跌,肥料、农药大幅度涨价,导致种果得不偿失。

年秋冬季新会柑的大面积“落果”

到了-年,柑橘的“黄龙病”在新会大面积爆发,其主要原因:

新会是老病区,年调查3~6年柑橘园0多亩,发病率一般为5%~10%,严重的20%~30%。由于病源存在,大发展期间群众性育苗种植,苗木质量下降,加上大面积引种易感病的蕉柑、椪柑遂日趋严重。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年气候反常,夏、秋季干旱,冬季温暖;又忽视营造防护林,生态环境失衡,木虱大量发生。肥料、农药价格急升,果价急跌,生产投入大减,管理放松;20世纪90年后新种的果园,种后第2、第3年发病率15%~30%,再度出现迟种早死现象。柑橘恢复发展时突出早结丰产稳产的目标,嫁接苗的砧木着重粗生、早结高产的红柠檬,并片面搞高氮、高产、提早采收等致产量虽高,质量却降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年12月柑农们砍掉的病树

现今“新会柑”产业又处在一个恢复发展的新时期

据统计,到了年新会区柑橘面积18亩,总产量吨,其中新会柑面积亩,产量吨。

如果说,20世纪新会生产的重心一直是围绕恢复(发展)面积产量,那么21世纪新会柑橘生产的重心就是以质量为核心,恢复和提高质量,在恢复(发展)面积产量时紧抓质量,因为新会柑橘、新会陈皮的独特优良品质是品种产品的灵魂和核心价值,亦是一个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成败的关键。

近几年,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以新会柑(新会陈皮)获认“地理标志产品”的契机,通过新会柑(陈皮)产业论坛和新会陈皮文化节,宣传新会柑橘,大力弘扬新会柑橘(新会陈皮)传统优育文化,用科学发展观,按当地客观实际,引导新会柑橘、新会陈皮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每年的10月到12月,新会村民们都忙着开柑皮

一个著名的地方特产,如果没有其优良特质就不会是真正的特产,而造就特产品种独特优良品质的特有因素则不是别的地方能具有的,著名的地方特产之所以特就特在这里。

大自然和社会历史赋予新会柑橘在新会特殊的地位与价值,新会柑橘既带给当地经济财富和生态效益,又造福社会民生,还是海外侨胞与家乡侨情联谊的纽带,所以,柑橘一直都是新会不可缺失的一个产业,老李也衷心希望,新会柑橘还机会恢复“高光”时刻!

但要改变新会地区的发展模式,又是何其任重而道远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30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