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六大工程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新会将以“首善之区”标准,全力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新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1月18日,中国共产党江门市新会区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下称“全会”)召开,新会区委书记林锡波代表区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全会审议通过了《新会区聚焦“一园三中心”建设全面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十大行动方案(—年)》等,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感恩奋进,推动新会改革再出发、产业谋新篇、民生大提升。
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复杂形势,新会区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谋划建设“一园三中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45位。
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年,新会将按照省委“1+1+9”和市委“1+6+3”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落实“六大工程”,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以“首善之区”标准,全力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为江门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贡献新会力量。
黄绍侦李霭莹陈继武
聚焦高质量发展
深入落实“科技引领”工程
新会区深入落实“科技引领”工程,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力争在打造大湾区西翼科创高地上谋突破、见实效。
抢占“双碳”发展先机。新会区将编制实施“双碳”产业规划,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全区产业迭代升级。同时,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双碳”实验室,申报省级“双碳”实验室,力促13个“双碳”产业合作项目落地见效,与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高质量打造江睦新能源汽车、银洲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两个“双碳”产业园。
实施科技强链工程。新会区将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高企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力争高企增至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家。此外,出台《新会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力争8家以上企业创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企业申报市级以上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以上,完成技改投资超70亿元。
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新会区出台实施“科创十条”,加快构建一体化、链条式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出台“高质量发展黄金十条”,重点奖补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在有序流动中提升价值、提高收益;赋予科研人员项目经费更大自主权,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机制,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
聚焦工业立区
深入落实“工业振兴”工程
新会区深入落实“工业振兴”工程,坚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并重,聚焦调结构、优存量、补短板,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梯度培育五百亿、千亿级产业链,力争在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上谋突破、见实效。
推动战略性产业集聚发展。新会区将推动中车广东与港铁公司深化合作,打造华南轨道交通产业基地;推动中集集团发展“集装箱+”业务,建成智能化物流基地;创新发展新材料产业,支持美达、芳源等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巴德富、福斯特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医药制造、医疗设备、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四大领域;培育引进汉方药等产业,支持无限极、李锦记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七堡食品健康产业岛;全力开拓新能源产业,谋划新会智造产业园动力电池专业园区;加速布局PCB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
提档升级特色传统产业。新会区将延伸建强新会陈皮产业链,提质发展陈皮深加工、仓储业、金融业和旅游业,谋划新会陈皮交易中心,力争新会陈皮全产业链营收近亿元;做强维达纸业、亚太森博、华津集团等链主企业、骨干企业,加快造纸、五金不锈钢等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建设;力促古典家具、五金不锈钢、小冈香三大传统产业走进RCEP相关国家。
主动对接深圳、拥抱深圳。新会区正加快谋划对接深中通道,整理提升中开高速沿线土地,塑造江门“东门户”都市景观带。此外,强化驻点招商、以商引商,每季度赴深圳举办1次招商推介活动,力争引进项目总投资亿元以上,超10亿元项目10个,力争上半年落地2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
聚焦产业平台
深入落实“园区再造”工程
新会区深入落实“园区再造”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推动各园区抱团发展、错位发展,力争在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上谋突破、见实效。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新会区建立“领导小组+管委会(指挥部)+开发公司”模式,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出让、统一管理;深化招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园区、开发公司、属地工作职责,增强上下协同、区域联动、利益共享的发展合力;强化市、区两级国资合作,做实园区运营公司,打造集建设、运营、招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开发运营主体。
统筹推进三大组团。新会区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标准,启动北部新会智造产业园、东部高新江睦片区、南部滨海粤澳园区规划修编,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
北组团主动与蓬江、鹤山、开平等融合,加快新会智造产业园建设,推动银洲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提质增效,谋划扩容罗坑园区,打造成为国家中欧(江门)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区重点发展区;东组团主攻深江合作,推进三江、睦洲与江门高新区政策共享、联动发展,建设广东轨道交通特色产业园,规划建设江睦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加速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扩区,争取新会东组团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南组团主攻港澳合作,推动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和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深化银湖湾滨海新区与港澳旅游、康养领域合作,建设城市创新发展示范区。
打造产城融合标杆。按照“产城一体、业态融合、以人为本”的思路,新会区编制先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园区产业、交通、环保、能源、教育设施专项规划。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共享食堂、文体设施,构建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的“15分钟生活圈”,并围绕园区安防、消防、环保、应急等业务,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5G技术,建设韧性园区、智慧园区。
聚焦港澳所需
深入落实“港澳融合”工程
新会区深入落实“港澳融合”工程,进一步提升枢纽能级、拓展城市空间、汇聚港澳资源,力争在打造江门对接港深珠澳“东门户”上谋突破、见实效。
构建内联外畅路网。新会区持续强化江门站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争取开通更多始发线路,推进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新会段,以及江门中长途枢纽客运中心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高快速路网,建成中开高速新会段、江门大道南(东)线,推进银洲湖高速、中江高速、江门大道南(西)线、国道G建设,力促S线南镇大桥、沙古公路等工程尽快动工;加快建设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优化调整码头、岸线资源,积极参与珠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
深入对接服务港澳。新会区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深化与港澳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在教育、医疗、产业方面积极导入港澳资源、人才、项目;加快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吸引港澳人才来新会发展;与港澳高校签订人才交流合作协议,定期输送港澳博士、博士后人才来新会从事科研工作;深化与港澳金融合作,搭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吸引港澳资金投资新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和重大项目。
在提升新城形象品质方面,新会区也有清晰的规划——枢纽新城发展总部经济,提速江门农商行总部大楼、珠西商务中心建设,启动枢纽新城小学、邻里服务中心等建设,完成民和路、启超大道二期改造、梅江生态园二期等项目,开展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前期规划,整体连片打造梅江生态园商圈;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建设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中兴路等项目,推进新澳重大技术装备、碧海银湖五星级酒店、澳门健康港等建设。
聚焦华侨华人
深入落实“侨都赋能”工程
新会区深入落实“侨都赋能”工程,聚焦四个华侨华人国家平台,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力争在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上谋突破、见实效。
弘扬侨乡魅力文化。新会区精心筹备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开展“少年中国说”等系列活动;开展“一镇一侨村”示范创建,打造3个凸显侨文化的美丽侨村;加快建设各类型“同心圆”工作站(室),新建7个“同心圆”乡情文化交流基地。
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新会区将完善江门“侨梦苑”新会园空间布局和产业规划,筹建侨贸商品交易中心等,吸引华侨华人来新会投资兴业、创新创业;完善侨资企业数据库,实施“侨资侨企”回归行动,推进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专项改革,简化投资审批程序,提升涉侨政务服务水平;探索成立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协会,发挥“南粤侨创基地”平台作用,鼓励留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积极搭建联谊之桥。新会区活化利用侨乡名人故居、历史建筑资源,筹建冈州会馆总馆、李文达纪念场馆,保护好华侨义冢;用好《新会侨刊》等宣传阵地,深化侨刊乡讯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推进涉侨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发挥检侨联络站和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作用,实现侨务法律帮扶“一站式”服务;实施“侨团侨领双百培育”和“新会青年侨务人才倍增”计划,促进侨务资源高质量开发利用。
聚焦招才引智
深入落实“人才倍增”工程
新会区深入落实“人才倍增”工程,做好招才、育才、留才、用才文章,力争在打造优质人才发展生态圈上谋突破、见实效。
用力引进人才。新会区依托江门“双碳”实验室,精准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苗圃育才”工程,与不少于2家高校签订人才供给基地协议;加强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年内至少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3个,引进博士、博士后10人以上;筹建人才产业园,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引进一批产业工程师。
用心培育人才。新会区筹建新会技师学院新校区,建成华立技师学院、华商职业学院江门校区、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探索“校企双制”模式,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和人才评价体制机制,造就一大批优秀本土专家人才;深入推进乡村工匠职称评价改革试点,提高农业农村职称“含金量”,加大人才奖励力度。
用情服务人才。新会区大力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围绕“一园三中心”建设,搭建干事创业广阔舞台,让人才在新会大展拳脚、各尽其才。同时,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机制,开展“处级干部联系重点人才”行动,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探索实行实物配置与货币补贴并行的人才安居方式,新增3个以上人才驿站。
聚焦民生福祉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会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力争在打造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上谋突破、见实效。
此外,新会区持续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启动18个老旧小区改造,整治提升一批旧城道路,加大新会学宫、大新路—仁寿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力度,激活幸福路、浐湾路等老旧街区商业气息。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会区将推动不少于2个村获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助力江门打造大湾区超级“中央厨房”;全域推进“三化三提升”,深入推进农村“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蔡李佛岭南文化项目建设。
支持全市区域平衡发展。新会区将强化与台山对口合作,深化党员干部和骨干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制度化交流;联合举办2场以上招商推介会,组织开展两地企业对接洽谈会,加强产业协作;依托新会交通区位优势和台山电力、土地资源优势,共建“双碳”产业园;探索跨区域教育集团合作办学,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加强文旅、特色农业合作,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深入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区11个镇(街)对口帮扶台山66条经济薄弱村。
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新会区高质量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推进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加快建设儿童友好县区,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入落实“双减”政策,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健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工作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多措并举保障“三保”支出,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管理。
建设绿色低碳宜居城市。新会区强化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倒逼现有“两高”企业转型提效;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重点整治银洲湖、虎跳门水道,力促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推进固废综合处理中心建设,深化生活垃圾分类;落实林长制,加大古树名木、湿地生态保护力度,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聚焦法治新会
满足群众对安全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需要
新会区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区,统筹发展和安全,力争在打造大湾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上谋突破、见实效。
创造更优更好营商环境。新会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模拟审批”,推动“交地即动工”“交房即发证”常态化;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进一步提升执法司法质效和公信力;建立联合奖惩机制,统筹推动“红黑名单”信用信息共享使用;培育一批法治政府建设亮点示范项目,推动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创建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全面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新会区保持扫黑除恶严打高压态势,加强重点领域治理,从源头上遏制黑恶势力滋生;完善“信访超市+外送服务”网络化工作体系,加强诉源治理,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基层;持续发挥“全科网格”作用,强化“雪亮工程”“新型智慧城市”科技支撑,加快智慧法院、智慧公安建设步伐,打造“智慧治理”新格局。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新会区坚决守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持续开展维护政治安全8个专项行动和社会矛盾8个专项治理;坚决整治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启动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