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古韵丨客家三才女三部诗集芳华咏

儿童白癫疯怎么治 http://m.39.net/pf/a_6079778.html

叶璧华夫家盘龙桥李屋。(夜色光明摄)

◆赖俊权

有人说:“世上最美的,一是女子,二是文字。”文字是表达心灵的眼睛,是情感的叙述,是思想表达与延伸,尤其女子的文字,更是细腻温柔,巾帼不让须眉。纵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代才女比比皆是,她们走出宫闱,彰显不凡才华;有的幽居楼阁,饱读诗书,才华横溢。试问古今中外,有什么能抵挡岁月流逝红颜消退,唯有透过浓浓书香,才能让一个个女子风华挺立。在我们大梅州,就有三位女才人,她们是“岭东三大女诗人”叶璧华、范荑香、黎玉贞。

叶璧华《古香阁集》

清丽婉约雅人深致

叶璧华,号润生,别字婉仙,自称古香阁主人。清道光年间出生在嘉应州白渡堡庐陵乡,今属梅县区丙村镇一个书香之家,后嫁于梅江区盘龙桥李屋。其父叶曦初,系嘉应丙子科举人,曾在广州府学署掌教。

叶璧华娘家世代业文,父亲为举人。其夫家更是书香门第,家翁中进士、授翰林,曾任广西学政;其夫李舫蓉虽屡试不第,也系邑中名士。这样的家庭教养使得她自幼聪慧,学识精深,尤擅长诗词。说起来,这个嘉应州女诗人,与同邑著名诗人黄遵宪既有亲属之谊,又有知己之情。黄遵宪母吴氏,为叶璧华婚姻介绍人。

叶璧华与清末翰林李载熙之子李舫蓉结婚。婚后两人感情甚笃。为赴科举考试,李舫蓉夜读,叶璧华则在一旁绣花,直至伏案而睡。下面的诗句便是这种生活的写照:绣罢鸳鸯枕,鸡鸣近五更。恐惊郎梦醒,轻放剪刀声!不料,幸福的婚姻生活竟不能长久,叶璧华中年丧夫。她强忍悲痛,含辛茹苦,抚育了四子一女。

为增长学识,叶璧华年届半百仍拜著名文人叶兰台为师。她的诗词赋皆佳,有《古香阁集》传世,诗词作品风格多样。叶璧华的《古香阁诗集》编成后,黄遵宪还曾为之作序,内云:“润生女士,曦初先生之女也,与余内子为姊妹行,长殡于李。李故望族,与余家有连,所居又同里。余年十五六,即闻其能诗,逮余使海外,归自美利坚,始得一见,尽读其所为《古香阁诗集》。其诗清丽婉约有雅人深致,固女流中所仅见也。”将二人惺惺相敬之意,叙说得婉曲有致。

光绪二十四年(年),在黄遵宪等社会贤达的支持下,叶璧华在嘉应州城原培风书院旧址创办了公立“懿德女校”(梅县女子师范学校前身)。懿德女校创办之初,仅有学生二三十人,所授课程以古文和诗词为主。叶璧华在张玉仙(嘉应州城郊楼下塘人,晚清外交官梁诗五的夫人)等人协助下,把学校办得井然有序。几年之后,女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女校声誉日隆。由于叶璧华的倡导,梅州各地女校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叶璧华一生作诗甚多,其生前曾手编《古香阁诗集》二卷,近代爱国诗人丘逢甲为叶璧华《古香阁集》题诗赞道:“滴粉搓稣绮意新,溶溶梅水写丰神;桐花阁外论词笔,更缱香阁作替人。”

范荑香《化碧集》

博通经史诗文高洁

和黎玉贞出生在梅城、叶璧华嫁到梅城不同,范荑香是中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梅城圣人寨。范荑香,原名营淑,又字清修,出生三河城梓里村,也是清代书香之家。高祖元凯,举人;曾祖觐光,岁贡生;祖彪,举人,曾任嘉应州学政(对秀才进行监督考察的地方学官);父引颐,举人,曾任广州三水训导(协助学政工作的地方学官)。

范荑香年幼由祖母教其读书识字,年纪稍大,改由其祖父教读。她聪颖博学,能文能诗,其文学造诣比善吟咏的姑母堂娣等更胜一筹。她青少年时代写的诗“晶莹玉洁,清丽芊绵”,如“缓步闲行过小桥,春风吹暖卖饧箫。忽惊背后来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又如《掬水月在手》:“夜夜冯夷出碧宫,无端忽遇着青窗。纤纤捧起夸同伴,笑指嫦娥在掌中”。措辞清新,趣味盎然,青春少女微妙心理跃然纸上。

范荑香二十岁时,由父作主,嫁给三河汇东庠生(秀才)邓耿光,在三水学署成婚。婚后四年邓病逝,范年轻守寡,极度悲伤抑郁,寄情诗作。范荑香未生儿女,由其夫兄将一子过继为嗣。她在夫家悉心教子读书,曾写过《课儿》诗三十六韵。及后,其父解职还乡,怜惜其穷困孤独,叫她回娘家居住,兼侍候老人。她以刺绣度日,补贴家用。她常借物咏怀,语气凄婉动人。

二十年后,范荑香因善作诗而远近闻名,不少通文墨的女士,都邀她相聚,或拜她为师。她经常到潮州、松口、梅城等地做客,很少在家居住。道光二十一年(年),范来到梅州白土堡尼庵,今梅江区东升圣人寨锡类庵。当时圣人寨举人梁墨林,其姊亦好诗,向范索诗稿,得三十余篇,梁墨林读后深为范的德才所感动。梁墨林与梁诗五(举人)父子惜其才、感其贞、同情其不幸,便建议向社会人士募款,择地建庵供范居住,并在锡类庵左片建一“荑香静室”,范在那里居住念佛四十多年。

范荑香一生写了很多诗,以《落花》、《闺怨》两首最为人传诵。她晚年时,欲将其诗稿尽数焚烧,幸得其内侄范玉墀,从火炉中夺回一部分。太守黄篑山与梁墨林等对范诗评价很高,将诗汇编成册,题名为《化碧集》,梁墨林作序。直到范逝世后的年,才得到范的亲属邓奖仙所提供的《荑香诗集》,汇编成《化碧集》,中国近代教育家、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题写书名,制版印刷了几百册,很快就销售一空。对范诗,梁墨林盛赞“真可骇心魂,泣鬼神”。香港《探海灯日报社》社长张闵生惊叹:“集中诸作,词意沈博,风骨凝重”。范诗造诣之深与影响之广可见一斑。

黎玉贞《柏香楼文集》

伤怨哀婉为人惋惜

黎玉贞,清朝梅州人,字宁淑,出生于梅州孔庙旁黎屋巷。父亲黎重光为乾隆年间的举人,曾任河南罗山县令。

熟悉客家的人,知道我们客家女素以“天足”和“勤劳”著称,旧时许多劳动妇女,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确是不识“之”“无”,更遑说吟诗联对。然而,客家妇女的才思敏捷,连大诗人黄遵宪也佩服得五体投地,惊叹:“何其才之大也!”在乡村田野,客家女山歌手,往往唱赢男士。客家妇女从事重体力劳动如要从事文学创作,比男性要艰难得多。

黎家为书香世家,家学渊源,黎玉贞从小便受到良好教育,有“博通经史,诗文高洁”,书法亦秀劲,无闺阁气。林风眠的老师黎茂仙也来自此家,黎茂仙与父亲黎惠谦一样,是清朝的廪贡生,而且继承了家传的中医医术。黎茂仙善于教书育人,对林风眠的影响很大,宣统三年,黎茂仙还与张芝田、张麟寓合作编辑《续梅水诗传》,与张芝田合编《梅水诗传再续集》,家中藏书甚富。

据史料记载,黎玉贞成年后,嫁于同城下市黄屋拔贡黄廷选,黄曾任七品工部曹,婚后俩人生活非常幸福,时称“双璧”。但天有不测风云,仅几年,黄廷选便去世,剩下黎玉贞一人抚育遗腹子。不幸的是,儿子不久后也夭亡。为此,黎玉贞伤心欲绝,在返粤途中投水自尽,被抢救起时,母亲流着眼泪安慰她,才打消她自杀的念头。此后黎玉贞奉斋礼佛,慢慢也和亲友失去了联系。

婚后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黎玉贞怀着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悲苦,用心血凝成的作品《柏香楼》文集一卷、二卷,可惜被毁,没能流传下来。后人评价黎玉贞时说,其“诗格清拔”,但“其年不永,其怨亦不长”。世人知朱淑真《断肠词》的悲切,可鲜有人知客家才女《柏香楼》诗文集的伤怨哀婉更为人惋惜。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诗人的数量不知几何,但让我们能记住的女诗人却是不多,特别在梅州,客家妇女由于家庭条件和“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她们的精力全在应付繁重的体力劳动,但由于客家人历来重视教育,有家学渊源抑或是日子稍微过得去的人家,都希望女孩也能“知书达理”“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以便“相夫教子”。叶璧华、范荑香、黎玉贞,被称为“岭东三大女诗人”,她们的身上,正是闪耀着客家女性坚忍、自强的光芒。

绣罢鸳鸯和诗吟,愿做耕田识字人。在崇文重教的梅州,出身官宦人家的她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让她们能够拿起笔写出心中的所思所想,而曲折的命运给她们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也磨炼了她们的意志,她们对客家文化的贡献不容忽视,特别是她们留给世人的三部诗集,文采风流不让须眉,芳华绽放,值得记忆。

来源:掌上梅州-梅州日报、梅江周末

推荐阅读

梅江区对创文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做好创文工作梅江区组织收听收看“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暨客家讲坛·民法典专题报告会朱国城调研梅江区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打响梅江“三高农业周末农业订单农业”品牌抗战时期中山大学曾迁校梅州,得到客家人大力支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