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乡村振兴的梅州答卷人民资讯
策划:汤凯锋辜昀玥
统筹:唐林珍
夏日意浓,万物繁茂。离开喧嚣的都市,穿行在田间乡野,到处可见火热的建设场面。一个个宜居宜业的美丽示范乡村镶嵌其中,不仅成为梅州展示乡村振兴的一张张金名片,也辐射带动着更多农村走上振兴路。
作为广东生态发展区、农业大市,梅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三农”工作。全市上下经过三年奋斗,乡村振兴工作初步探索了一套好的做法,取得了突出成效。脱贫攻坚五年综合考评,位居全省第五名;乡村振兴考核连续三年都评为优秀档次,初步实现“三年大进展”、走在全省前列的目标。
“乡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要通过振兴乡村,开启城乡融合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日前,在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上,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表示,全市上下要始终坚持三农“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加强规律性把握,注重创造性落实,以“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黄培强
美不胜收
“三个创新”显神通
“三眼桥上好风光哦,代代都出状元郎哟……”日前,参加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的代表走进兴宁市石马镇洋门村考察。“锦绣长廊”上的山歌对唱、美丽的田园风光顿时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看。
兴宁市石马镇以石马河为纽带,串联洋门、向前、陶背、新群、刁田、新石等六个村,打造“六村联动”乡村振兴连片示范项目,示范带动全市乡村振兴。如今该连片示范项目已是集人文风貌展示、红色文化教育等于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美丽在涌现。诚如陈敏在大会上所说,如今梅州的乡村更像乡村、更有乡愁。所到镇村、所看现场,仿佛让人置身一幅幅色彩斑斓、充满张力的油画中,让人能够充分地感到大地之美、山水之秀。
据悉,梅州连续多年坚持互比互学,通过召开乡村振兴建设现场会的形式,随机抽取各县(市、区)2—3个连片村进行现场观摩、擂台比武,激励各地互比互学,查找不足、取长补短、促进提升。
多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各县(市、区)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致富经;特色小镇、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高速发展的产业经;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生态经;提升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文明经;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经……全市乡村振兴赛龙夺锦,做出了一批新亮点、创造了一批新经验。
亮点源于火热实践,经验是创新的成果。
近年来,梅州市委出台了一系列综合性文件,提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围绕“五个振兴”,不断深化实践内涵。年作出了“五个深化”的具体部署、年又作出“六个突出”的工作安排,定下“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建成新时代客都‘富春山居图’”的中长期目标,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创新了思路。
这些年,梅州还不断创新载体,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柚果产业发展院士问策会,修复林风眠、张弼士、邹鲁、田家炳、丘成桐等名人名居,承办全省民宿产业发展大会、全省工商联(总商会)十二届五次执委会,开展广东民企参与乡村振兴梅州行活动等,筑巢引凤、以会为媒,不断把招商引资延伸到农业、农旅、农创等领域,持续推进“三进一出”,以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为凝聚乡村振兴的新合力、注入新动力,梅州还创新考核,把乡村振兴的内容,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卫生城市、开展“两美”行动结合起来,从多种机制、采用多种办法,综合施策、整体推进,常态考核具体项目的落实情况,进一步形成全市乡村振兴的大气势、大氛围。
各美其美
“三个方阵”齐发力
“遇见梅州,遇见美好。”参观了华城镇十村联动考察点,五华县双华镇党委书记张小玲感到震撼。“华城镇的特色非常明显,既有大气的格局,又有小家碧玉的韵味,在乡风文明方面治理比较高效,老百姓对‘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非常支持,通过集中整治整个乡村看起来非常漂亮,做法值得借鉴。”
特色在凸显。从考察现场看,各地“以文兴旅、以工哺农、以绿为特、以水开路、以拆促建”的做法,丰富了梅州乡村振兴的路径和抓手。
如梅江西阳镇阁公岭村、五华华城镇黄埔村、丰顺潭江镇凤坪村,分别依托林风眠艺术大师、武状元李威光,以及畲族民族特色等文化资源,以文化诗、以文润乡,走出一条用“文化+”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新路;大埔青花瓷小镇、桃源镇新东村,以陶瓷工业为主导,利用传统产业基础和乡贤力量发展陶瓷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可增收,打造了一条“产业+”的致富新路;平远长田镇官仁村、五华华城镇湖田村,以花卉、油茶为媒,借助曼陀山庄和联塑公司,着力打造油茶专业村、花卉产业基地,摸索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化新路;兴宁、五华,沿河沿江,将人文景点与自然风光融入万里碧道建设,铸就了一条“资源+”的集约化新路;梅江三角镇泮坑村、梅县程江镇古塘村、梅县城东镇莲塘村、大埔高陂镇稼社村、平远八尺镇排下村、五华华城镇齐乐村、丰顺潭江镇官溪下村,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清出新空间、拆出新村貌、整出新家园,开创了一条“环境+”的宜居化新路。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县里来看,近年来梅州8县(市、区)在不同的赛道上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市委把8个县(市、区)分为三个方阵,第一方阵为蕉岭、平远、梅县;第二方阵为梅江、大埔;第三方阵为五华、兴宁、丰顺。如今,“三大方阵”结合当地原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了一条条各美其美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梅江以建设“诗画梅江”为抓手,高质量举办纪念林风眠诞辰周年活动,打造了“玉水古韵”“烟雨阁公岭”等精美农村,正在推进周溪河碧道建设。
梅县通过强组织、强示范、强产业、强长效、强内涵,聚焦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持续打造了“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等一批新的标杆项目。
兴宁牢牢抓住了富民产业,统筹兴宁鸽、丝苗米、油茶、茶叶等产业发展,推进了明珠养生山城、玖崇湖温泉特色小镇等项目,打造了麻岭河“两镇五村”、石马河“多村联动”示范片,建成城郊宁江公园。
平远通过项目联动、资金撬动,围绕“水系、道路、田园、房屋”等要素,全县域推进农房建设和风貌管控,在出省周边镇,连片打造新农村2.0版本。
蕉岭以综合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深化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激发了乡村振兴活力。
大埔突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和人文特色,打造了三河、枫朗、高陂、桃源、大麻、西河等一批示范片、示范带、示范区,其中三河镇将代表梅州参加全省《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
丰顺贯彻落实“乡贤回归”工程,近三年“扶贫济困日”募集捐资24亿多元,引进朱孟依、朱拉伊、许应裘先生等外出乡贤,回乡建设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实现后进变先进。
五华抓实农村“三变”,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撬动了乡村资源,促进了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回头看,乡村振兴满结硕果,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以美增收
“五子登科”促提升
广阔平坦的稻田里,绿色尽收眼底。伴随着一片蝉鸣与蛙声,蕉岭县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稻苗长势喜人,展现出勃勃生机,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
“园区通过产业与农户深度融合,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可直接带动农户约2万户,户均年增收—元。”丝苗米产业园项目牵头实施主体建丰粮业公司负责人温崇文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目前蕉岭县省级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了现代化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推动水稻种植、产品加工营销全产业链开发,从“一颗种子到一碗米”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迈进,并以此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不仅要美丽农村,更要美丽经济。陈敏在会上表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首要工作。梅州要做稳第一产业、深化“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活起来”、现代农业“火起来”。
目前,梅州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茶罐子”“水缸子”,推动梅州“五子登科”迈进“双区”市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依托农村绿色生态,发展农业美丽经济,梅州各县(市、区)卓有成效。
如大埔创建了蜜柚和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战略,提质增效蜜柚、茶叶产业,年实现产值14.4亿元、9.48亿元,带动7万多户群众发展蜜柚和茶叶,形成“山上绿色银行、山下现代厂房、山外流通市场”产业格局;丰顺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通过成立茶叶流通协会,引进先进制茶技术等方式,提升茶叶的质量口感,拓宽茶叶销售渠道,建好“茶罐子”生产基地,让茶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其中仅潭江镇就有茶园3万多亩,年春茶产量达多万斤,产值达1.5亿元;平远县脐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建成10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和1个50亩的脐橙无毒种苗繁育基地,种植面积达5.04万亩,年一二三产业链条实现产值6.14亿元,园区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一系列硬举措,满满干货也为梅州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文件政策中不难看出,未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拥有高附加值农产品延伸链的农业和资源优势与互联网、旅游、养老等深度融合的大农业,将成为梅州乡村全面振兴蓝图转化为美好现实的新方向。其中大埔投入万元建设5G+大数据平台,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量、质“双丰收”,正是梅州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当前,梅州已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个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和27个生产基地。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区域品牌日益响亮,正走出围龙、走向全国。围绕“五子登科”主导产业,梅州走出以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之路。
数说
数看梅州乡村振兴
增强产业支撑
●创建1个国家级、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扶持个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和27个生产基地。
●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全市家市内外企业结对帮扶个行政村。
壮大人才队伍
●开展“粤菜(客家菜)师傅”线上线下培训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培训人次、“广东技工”工程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人次。
●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健全本土人才回引、院校定向培养、县镇统筹招聘等机制,动员名党员人才回乡发展。
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推进所梅州市“文化祠堂”和个村(居)民代表议事场所建设,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机制、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
●全市文明村镇、镇村文体场所覆盖率分别达98.6%、%。
生态宜居魅力彰显
全市个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个自然村建成美丽宜居村及以上标准,干净整洁以上标准村达97.12%。
组织保障有力
精心筹备年镇村换届选举,选优配强“头雁”队伍,调整撤换名“四不”书记,储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人。
民生福祉提升
●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通人以上自然村村道路面硬底化.7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9座,全市个自然村完成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底化,完成率96.02%。
●建成了8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个镇级电商物流服务站,个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点,县、镇农贸市场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全面推进健康村镇建设,完成家村卫生站公建规范化建设,实现应建尽建。
●全市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个,占比%;建设成46个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个示范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突出要素保障
至年底,全市拆旧复垦工作累计公开交易总面积.亩,获得交易金额39.91亿元(含上缴省统筹6.37亿元),交易指标、资金居全省第一。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