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豪从广东寒门学霸到中国两院院士,曾参

5月5日14时,虎门大桥悬索桥桥面发生明显振动,根据专家初步判断,虎门大桥悬索桥本次振动主要原因是,在特定风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桥梁涡振现象,目前桥面已基本恢复常态。

作为献礼香港回归的一个世纪工程——虎门大桥,意义非凡,它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公路桥梁,也是中国首座加劲钢箱梁悬索结构桥梁,其主跨长度居当时中国同类桥梁中的第一位,副跨长度居当时世界同类桥梁中的第一位。

而作为虎门大桥的设计师,同时也是两院院士、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专家的李国豪,人们更是敬仰万分。毕竟,从钱塘江大桥到南京长江大桥,从南浦大桥到东海跨海大桥,这些传世工程中都曾留下过他的汗水,见证着他的智慧。

外界对他的评价也极高,“说起李国豪,人们就会联想起桥梁,就像说起华罗庚,人们就会联想起数学一样。”

寒门学霸,首名获得德国工学博士

年4月13日,李国豪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莲塘村一个贫苦农家里,由于父亲在印度尼西亚经营杂货小生意,他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

5岁上小学时,他便能利用课余时间帮母亲做农活;13岁时,因天资聪慧,插班读初二;16岁时,未读完高中,只身去上海考入国立同济大学。

大学毕业后,李国豪留校担任结构力学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助教。年秋,李国豪由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到德国进修,因学习成绩特别突出,被破例批准直接考博士学位。26岁的他,在《钢结构》杂志发表了博士论文,在桥梁工程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李国豪以“悬索桥李”闻名于世。

学有所成的李国豪准备回国,却遇上二战爆发,他只好留在德国继续做研究。期间,他发表了近10篇重要论文,成为首名获得德国“特许任教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他的论文至今仍作为经典悬索桥二阶理论的宝贵历史遗产,被各国教材所引用。

回国之心迫切,给孩子取名“归华”

二战结束后,即便多人挽留,李国豪也毅然选择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那时候交通并不便利,回国之路漫长又艰辛,历时多月后,李国豪偕同妻子于年夏正式踏上祖国的土地。在途经法国马赛时,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他为孩子取名‘归华’。”可见,他当时回国意念的坚定和期盼。

到达上海后,他又回到同济大学教书,此后便再也未曾离开过。

投身教育和研究事业,精忠报国

年,李国豪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不久创设工程力学专业,并亲自讲授板、壳力学,培养了首批工程力学专业的大学生。

年李国豪任校长,期间他倡导并直接组织了同济大学的两个转变:从一所以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多学科大学转变;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向国际化大学转变。这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希望同学们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为国家多做贡献。”

上世纪50年代至去世时,李国豪曾参与过国家几乎所有重要桥梁的建设。从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到后来的上海南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东莞虎门大桥、汕头海湾大桥……

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用他的学识,报答祖国。

年,李国豪被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双院士之一。20O5年2月23医院逝世,享年92岁高龄的他是最后去世的全国第一批桥梁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24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