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在旧时100斤新会柑皮,可换

白癜风能自愈吗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317/4592205.html

有一方水土,叫“新会”。

如果不是陈皮,可能很多人不认识“新会”的名字;也许会认识新会,但并不知道它在何方。

当笔者翻开新会县志,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广东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国吴代黄武元年()设“平夷”县,即新会县地,这也是“新会”在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历史记载;到了南北朝宋永初元年(年)设“新会郡”,而隋开皇十年(年)撤郡立县。

小鸟天堂

从历史上看,新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确实悠久,是江门五邑地区中少有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之一:有梁启超等名人辈出,也有陈皮、葵扇等文化输出,还有柑橘等丰盛的农作特产。

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中,新会陈皮的生产、销售以及食用都就打上浓浓的“新会烙印”,形成其鲜明的质量特色,印证了“一方水土,一方皮物,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地”传统。

新会柑

老李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讨论“新会大红柑”跟“异地大红柑”的区别,在很多人眼中并不知道为什么新会陈皮知名,其实就是因为新会的水土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陈皮原材料“新会柑皮”的独特香味——经过多年的陈化,唯有新会地区的大红柑皮越陈越香,而其他产区的柑皮,越陈越发药苦。

新会位于西江和潭江的交汇处,主城区实为一大片冲积平原,因为江河泥土的累积,这里土地肥沃,是传统农业生产基地,其中柑橘最为丰产,又以新会柑制作的陈皮尤其出名。

新会陈皮,以会城的梅江、东甲、西甲、南坦、天马、天绿、茶坑、三江深吕等村生产规模较大,新会由此也得到“陈皮之乡”的美誉。在新会的历史上,果农种生产陈皮收入高,经济也比同一时期的农业群体较富裕。

新会“会城镇”区域

几个世纪以来,新会陈皮飘香海外,闻名遐迩。每到年尾,这新会环城乡镇的晒谷场和马路边都晒满了柑皮,这里出产的新会陈皮也格外珍贵。

新会被誉为“陈皮之乡”,和新会葵扇一样,新会陈皮一直被视为新会最有代表性土特产之一,是广大华侨和游客的首选,陈皮也成了新会的代表。

同时,新会陈皮淀积了新会自然和人文的核心价值和品牌文化,市场都已认定“新会陈皮”或“新会特产”的包装,而且认知度极高,许多人以它为宝,生活中不离不弃,形成一方独特的市场。

新会陈皮“晒皮”

新会陈皮“有段古”:当年的“斤”柑皮可换“”斤大米

相传,新会专门种柑取皮的历史自宋代就有,距离当今也有多年。

但直到明代,有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扇之便,将新会陈皮销往外省。

而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新会葵商在重庆、成都等地相继开设德隆、悦隆等9家“隆”字商号,主营葵扇又大量经销新会陈皮。据清末光绪三十四年(年)的《新会乡土志》记载,新会陈皮已经成为当时的主要经济出口农作物产之一。

晒皮

在年前后,会城有经营新会陈皮的专营店30家、兼营葵扇的商号五六间,它们集中于会城河以南贤洲街一带(今冈州大道中原贤洲路段),其中的一些大户还在上海等地开设批发店,这些大户不少是经几代人的传承。

新会柑与新会人的关系,如图

其中以刘怡记(最初叫刘全记),清乾隆年间(--)开业,生意较大,较为著名;而小户在本地或广州卖货。当时,新会陈皮被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到全国各地。

开柑晒皮

到抗日战争前,新会每年产新会陈皮量约吨,但仍未能满足全国各地需要。有新会县志记载,到年之间,经营陈皮大户有刘怡记、林恒利、伍合盛、履和等15户“陈皮人家”。

这样大批量的新会陈皮,由各商号向小贩收购后,再行分销、批发和零售,而小贩则到全县各乡村作零散收购。

四种柑皮

据老人们回忆,每到冬至前后,小商贩就携备片糖,按质论价与人换购柑皮,叫“柑皮换糖”。

抗战胜利后,有些小贩,更携备花生油下乡换购柑皮,叫“柑皮换油”;也有带备火柴、牙膏等生活用品的小贩,下乡换购陈皮,称作“柑上皮换生活用品”等等。

历史上,一般每斤干柑皮,可换片糖五六斤,如果遇着柑皮涨价,可换到十五六斤。一斤上等皮最高价时,可换到6斤生油。

而历史上用柑皮与稻谷的比价,就更容易看出新会柑的珍贵:通常为一担大红皮可换稻谷15到20担,高峰期一度换稻谷担!但非新会产的茶枝柑果,每担(一担为斤)仅值四五元,而新会柑皮上等的每担值多元,最差的也值十四五元。

二红柑

在外漂泊的新会人,“陈皮”即“乡愁”

新会人一直以来都有存柑皮的习惯和经验,每逢柑桔收获季节,都有“买柑晒皮”和小贩过街穿巷卖柑,但“只卖肉,不卖皮”,形成“家家开柑皮,果皮挂灶眉”、“柑黄秋高爽,果皮满禾塘”和“秋收谷金黄,柑皮煨咸汤”的独有景象。

晒皮

新会人往往将柑皮挂在灶尾受烟熏着,以防虫蛀发霉,越陈越香,每家每户如是,早已成为地方传统,世代相传,历史久远。

新会人也惯用新会陈皮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品,特别选择上好新会柑亲手制作,在向亲友说明“这是我自己晒的,很正宗”时,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俨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新会人对新会陈皮怀有一份特别情感,新会陈皮也成了旅外乡亲时刻不能忘怀的乡情。以为华侨曾经对老李说,手上的新会陈皮出了南岭其味就越香,带到国外就更香。

老李说,这个“香味”,也是“乡味”吧。

在家门口,那是爷爷与孙子的“陈皮时光”

对此,清末《新会乡土志》记载:“(陈皮)岭北人甚重之,盖经北方霜雪地,香倍于常。”新会陈皮越陈越香,越远越香,乡情也正如新会陈皮一样,旅外乡亲离乡越久越远就越浓。

可能的话,侨胞们都会回乡省亲,为自己,也为人所托带些新会陈皮。在乡亲眼里,陈皮就是牵挂,就是祝福,就是平安;在海外游子心中,这陈皮就是家乡,就是亲情,就是眷恋。

新会农村

正宗的陈皮工艺,传统仍在流传

新会陈皮一方面,作为地道广药,它药用价值为世人治病保健,保世人平安,深受人们珍视;另一方面,作为绝佳的调味佐料,它为世人调配了千古地道美食,予人口福,深得人们喜爱。

新会人与新会陈皮朝夕相处,将陈皮运用到极致。每天无论蒸鱼蒸肉、炖菜烧汤、甜品味料等均离不开陈皮。新会陈皮久煎而不溶烂,且非常甘香可口,吃后齿颊留香,不但增加食物的香味,又起到食疗的作用。

陈皮猪肺汤

新会陈皮已充分融入了新会人的生活,对陈皮要求至细微:“十年一届基、种果用机肥。拣果考眼力,二三刀开皮。反皮看门路,晒皮趁天气。贮皮需有道,伺理比心机”;

果以扁身油皮方为上品;刀法以“对称二刀”、“正三刀”或“丁字二刀”方为正统;艺以“冬前好天气,失水软反皮。自然陈晒制,晾晒不迟疑。”

符合以上者,为新会陈皮之内行也。

除此外,还要做足做好措施,适时防烧、防霉、防虫和防潮,旧皮定装定仓,适时返晒。传统一直流传着“麻绳串灶尾熏,麻袋装阁楼放”,“年年晒新皮,旧皮少伺理”等的陈皮做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1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