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
融汇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
我们致力于打造服务全球客家人的交流平台
讲好客家故事,带您领略绚丽客家风情
本文综合自汕头日报、余源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什么说汕头市区、澄海县和饶平黄冈镇以南地区现在很难找到清康熙之前的建筑?为什么客家人南迁到潮州沿海地区的时候,并没有跟讲潮州话的潮汕人发生太大的矛盾?合围建筑里成长的小孩可能会有什么性格和处事方式?这些问题是不是很有趣?打开今年3月份上架,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潮汕人余源鹏所著的《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答案都在里面。近日,小编采访了余源鹏,请他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一本观点新颖的“潮客简史”书的封面是三幅展现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手绘图,画面上有潮汕人熟悉的老屋、榕树、耕牛和莲塘,笔触质朴。打开封面,扉页上只有一首小诗:“潮汕五江客家源,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往来共生千百年,共饮一江水……”短短五句,却饱含深情,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全书分为“潮汕与客家历史访思录”、“潮汕文化访思录”和“客家文化访思录”等三章内容,作者余源鹏以历史与现状、时与空纵横结合的叙事方式,从近年的粤东历史纵向发展入手,将潮汕与客家的历史结合起来,突破了现有潮客行政地域局限,还原了潮汕与土著和客家人通过江河来往的千年交融共生过程,用数据和事件分析了粤东潮客人口的来源和变化,展示众多潮客名人风采及其事迹。同时,在横向对比潮客各地的民居建筑、历史遗迹、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亲身探访的见闻和思考,进行了分析、判断、总结,不仅解密了潮汕人重商基因、宗亲观念和匠心精神的成因,还探讨了客家建筑与迁徙路线的内在关联,分析客家建筑对人的影响,以及总结了知名爱国客家将领的共同点。
作者逻辑清晰,描写细腻,知识丰富,把潮汕与客家的历史、地理、建筑、人文、民俗常识等娓娓道来,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大量原创观点。该书被推介为观点新颖、老少皆宜、可读性强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普及通俗读本”,可谓实至名归。
一次有目的的发现之旅年,余源鹏出生于饶平县黄冈镇。他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目前常住广州。“上大学前,我是潮汕‘奴仔’,经常行走在饶平、汕头、潮安之间,工作后从广州回潮汕又总是先到揭阳落脚。跟许多潮汕人一样,我对潮汕的事物是比较熟知的,但开始时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余源鹏举例说,比如,潮汕人为什么比较喜欢以家庭或以家族为单位从商,潮汕人的宗族观念为什么比较强,又是什么原因,使潮汕人拥有那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又结识了许多客家人,加上我的祖先就是从福建客家首府汀州迁徙到潮州北部潮客混居地区的,所以我对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余源鹏补充道。于是在前后三年中,他先后游访了福建汀州,以及韶关、河源、惠州、花都、深圳、中山、广西、江西、四川等客家人聚居地区,为《一江潮客情》积累下大量素材。而为什么会创作该书,则是源于当中一次有目的的粤闽赣桂客家地区自驾之旅。
在年上半年,余源鹏用了四个月的时间,专门在潮汕、梅州各地进行游访。也是这段长时间的游访,让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潮汕地区的五条江河(韩江、榕江、练江、黄冈河、龙江)都发源于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且潮汕三市还居住有十分之一的客家人。
余源鹏认为,潮客人民自古主要是通过江河进行交往或迁徙的,梅州和潮汕因为历史上的行政管辖关系,也因为两地人民多同为中原汉族之后,在公路和高铁不发达的年代,两地人民通过江河的交往互通,一直是“一江亲”的状态。因此也有了扉页上所说的“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往来共生千百年,共饮一江水”。而潮客人民的深情厚谊也如这悠悠江河水一般,奔流千万年而不息。所以,从一开始着笔时,余源鹏就非常坚定地把主书名定为《一江潮客情》。
余源鹏还注意到,近几十年的许多研究成果,大多是将潮汕和客家文化分开讲述的(甚至在潮汕地区,也经常将潮汕三市的历史文化分开研究)。但是,他认为,不论是历史还是现状,想要研究潮汕历史文化,就一定离不开研究客家历史文化。反之,想要研究梅州历史文化,也一定离不开研究潮汕历史文化。
《一江潮客情》在讲述“有什么”的同时,也着力说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由来,剖析“为什么有”。余源鹏相信,所有的人文精神(如观念、风俗)与发明创造(如建筑)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就像潮汕和客家地区许多姓氏的族谱,开篇都会写着其始祖于何年代从哪里迁来当地安居一样。“一旦我们能了解其始祖所生活的朝代和年代背景,就能更好地了解其始祖迁徙的初衷,也能更好地了解历代族人所做的行为决策以及所留下的保留至今的文明产物。”他告诉小编。
一名笔耕不辍的潮汕作家说起余源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