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老行当梅江老行当织竹帘
梅江老行当--织竹帘
客家地区历来有挂竹门帘、窗帘的习惯,故在我们梅江区城乡竹门帘、窗帘曾是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随处可见的,挂竹门帘、窗帘不用老是关着厚着的木门和木窗,达到通风、防蚊的作用。织门(窗)帘在梅城曾经非常兴旺,是梅江传统手工技艺老行当之一,养活了千家万户。
民国时期,下司古屋人古添兴和他的儿子古荣宣在家里帮人织门帘,古荣宣老人现年已七十多岁,当时父子俩的手艺在梅城甚至各县都是闻名遐迩。六十年代,父子俩被招入到竹帘厂织门帘(以前的竹农具合作工厂分为竹棚厂、造伞社、竹帘厂、竹筷厂、木屐厂、织绳社),后来成为生产合作社的职工。
织竹门(窗)帘是既是粗重活,又是细致活,一般都是用2~3年生苗竹加工,用手工编织而成,长宽尺寸可按需调整。说是粗重活是因为就连织竹帘用的每一条竹篾,都是要到山上砍下一根根苗竹,然后用竹篾刀开成一根根细细的竹篾,做门帘只能用篾青,也叫篾皮,一根诺大的苗竹,织竹帘师傅只取篾皮,剩下的篾骨只能当柴烧了。接着开下来的每一根篾青都要放在剑刀上拖过,叫做过剑,过剑后的竹篾青几乎根根相同大小,同时变得很光滑,织门帘师傅还会把每根篾青涂上一层明光油,以防水防蛀,这就做成了织竹帘用的“细竹精”,凡是破得比较细的竹子都喊“精”,织门帘的细竹枝也叫“竹精”。
以前的门帘最大的为三尺二,最小的为二尺七,二尺七的较为普遍。织竹帘时要用一个木架固定,织竹帘师傅先将单数的棉纱线(9条或11条)根据要织的门窗宽度均匀摊开,两边各加多一条,每条线都缠在一个捆线木板上。线放好后就把一根根将过好剑的篾青放在纱线的垂直方向,用纱线将它们拼织起来,织一根放一根,这时需要的就是细致和耐心,一边拼一边用木架将帘子支撑固定好。织好的成品用桐油或明光油过面,可以防虫、防蛀增加使用寿命,使用得当至少可用五年或数十年。
我不由惊叹,这一根根苗竹,被变成了一根根过剑上油的篾青,然后那一根根篾青,在那织竹帘师傅的灵巧双手下,与一条条纱线相织相遇,又被重新编织成一个整体,挂在千家万户的门口窗前,风风雨雨几十年上百年而完好无损。这纯手工造就的竹子与纱线的百年情缘,透射出一种感人的朴质温润之美,这种美在什么都用机械化完成的今天,却是弥足珍贵难以遇见了吧!现在城中只有西郊黄塘村谢氏一家还在沿用传承手工编织销售,其手工技艺的传承也处于颇危的状态。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