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丙村开国元帅的母校规模最大的围

看乡村振兴,走美丽乡村。欢迎收看由保利发展控股特约播出、瑞山天泉协助制作的《民生》美丽乡村行。

今天,“美丽乡村行”摄制组将要走进丙村镇,这里有着不少传奇的故事,有叶剑英元帅就读的学堂、罕见又神奇的围龙屋里有“三巨头”,有个地方锣鼓怎么敲也不响,还有一个山村美如画。

梅县区丙村镇,位于梅县区东部,东邻雁洋,南连梅江区西阳镇,西北接梅县区城东镇、白渡镇。丙村镇距离梅城仅20公里,摄制组沿着省道S线一路往东,与梅江河水一道并肩同行,只需20多分钟的车程,便能到达美丽的丙村镇。梅江河水流经丙村被称为锦江,锦江两岸风景迷人,令人沉醉。

这个地方何以“丙”来命名呢?据说,丙村镇的名字还与皇帝有关呢。相传,古时丙村称“扁村”,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宋帝赵昺南逃,途经扁村前往“海陆丰”时,得到了百姓的掩护,在当地歇宿一晚,为纪念宋帝赵昺的御迹,乡人将此地改名为赵昺谐音的“丙”字,丙村的称呼也就由此而来。

来到丙村镇,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这个地方跟一位伟人有关,那就是开国元帅叶剑英的母校——三堡学堂。

位于丙村镇丙村中学内的三堡学堂面积有多平方米,回廊四合院,瓦木结构,处处散发着书香气息。少年叶剑英便在这里接受着知识的洗礼及早期的革命启蒙教育。

在当年的教室里,还放置着简朴的学生桌椅、斑驳的黑板,还有上军体课时的枪、棍、矛等武器。

年,83岁高龄的叶帅第三次回到家乡,回到了他曾经学习的母校三堡学堂,高兴地为“梅县丙村中学”题写了校名。时光荏苒,历经百年的三堡学堂如今已经成为了丙村镇象征性的纪念建筑。

广告时间

广告时间

据说,在丙村镇有一座迄今为止梅县区发现的最大的围龙屋。会在哪里呢?摄制组找了半天,并没有找到最大的围龙屋,看来在陆地上找怕是不行了,得出动无人机才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摄制组身在“巨型”围龙屋里头,难怪找不着它!呐!它便是眼前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巨型古民居——仁厚温公祠。它是梅州市乃至客家地区现在所知的,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客家围龙屋,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也就是年。“四进三堂八横三围”仅正房便足足有间,所有的厅堂房间加起来有多间。

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党委书记温裕告诉摄制组,相传当年刘伯温落难来到梅州的时候,当时是他们的五世祖接待了他,并招待刘伯温一两年。刘伯温感念五世祖的恩情,便留下了一份图纸。经历了三四代人后,九世祖开始用图纸建造温公祠,再经过两代人,十一世祖才建成。

自小在这里长大的丙村镇群丰村党委书记温裕告诉摄制组,仁厚温公祠建筑规模庞大,但结构却科学巧妙,全屋主次分明,堂屋居中,其余成向心之势。并有坐北朝南的特色,而北面的围屋建的特别高,把冬季的北风挡在围屋背,夏天的南风吹过来,整个屋子都能吹到,形成一个冬暖夏凉的环境。

五百多年前的建筑能如此庞大,结构如此复杂,真是令人叹服。温裕说,仁厚温公祠除了房子巨大,还有另外两个巨头,合称为温公祠“三巨头”!温裕将摄制组带到了温公祠的化胎上,原来,二巨头即是长在仁厚温公祠化胎上的两棵“救命树”。

温裕说,这两棵苏铁有这多年历史,是他们的十一世祖婆亲手种植的。相传,这位祖婆年轻时长得非常美丽,劳作时,被山贼抓去做压寨夫人,可她宁死不屈,便逃了出来,在被山贼追赶的过程中,她躲进了一棵树下,逃过一劫。随后,她带回两株小树,一直种植在化胎上。族人们都非常爱惜这两棵树,所以现在才长得那么大。

经过多年的雪雨风霜,被村民们称为“凤头树”的小树,长成了现如今的规模,可得33个成人才能围起来。隐约间,凤头树里头似乎有树洞,摄制组钻进去发现,里头不仅宽敞,空气还非常清凉。温裕说,通过专家考证,此树被证实为华南苏铁。

从两头巨大的凤头树出来,温裕带着我们找到了温公祠的第三巨,那便是“井巨”!原来,这口直径达2.9米的巨井承担着整个温公祠的供水。

广告时间

广告时间

一块位于丙村镇新圩村的巨石上刻着“扬孝”两个大字,据说这块石头已经在这里屹立了多年,相传,以前古代的官员出巡是需要鸣锣的。在明朝的嘉靖年间,奉天子旨意前来广东出巡的钦差大臣吴鹏,他们乘舟从石窟河而下时,队伍来到这里鸣锣时发现,锣怎么敲都不响了,奇怪,发生什么了呢?

传说中讲到,发生了怪事后,钦差大臣吴鹏赶紧下令船只靠岸询访,只见一位须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子谢祖昌正在亡母墓前守孝。吴鹏感动于谢祖昌的孝心,便亲手书写了“扬孝”两个大字,并嘱咐当时的程乡知县陈应奎,在石窟河畔找一块大石镌刻上,让大家都知道谢祖昌的孝顺,以弘扬客家人的孝道。

于是,扬孝石便屹立在了如今的丙村镇新圩村的石窟河畔,后人还在这里建立了扬孝亭,并将此奇闻轶事画于亭子之上,刻于石碑之中,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从客家孝道的传奇故事中出来,“穿越”四百年,丙村镇田头村的一片碧绿吸引了摄制组。该村的村干部向摄制组介绍,早年,田头村村民大多都以挖煤为主,但自从煤矿关闭后,失业人员增多,村里的经济一次又一次往下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丙村镇田头村支部书记刘雪萍:年扶贫单位进驻以后,大力发展,鼓励村民就业,发展特色农业。我们田里主要种有四季龙眼、红心红龙果。现在还有发展扶贫资金投入的桑葚叶等新的特色农业。

摄制组了解到,田头村的桑叶田便是扶贫单位进来以后鼓励村民发展的特色农业之一。鲜嫩的桑叶被提前一个下午采摘下来,送往周边的餐馆饭店,第二天早上,碧绿的桑叶便成了早餐店、饭店餐桌上美味的菜肴。而老桑叶便会被留下来,到年底统一采摘后制成桑叶茶,桑叶茶味道清新甘甜,喝到了致富第一口“茶”的大伙儿干劲越来越足了。

丙村镇田头村支部书记刘雪萍:桑叶茶从去年开始便有收益,至今为止,纯利润达到了三万多元。由于市场反响不错,接下来,他们还会扩大经营种植,投放市场。

“田园公园化”是丙村镇近年来喊出的一句特色口号。究竟要如何令田园变公园呢?摄制组了解到,溪联村将“稻鱼共生”特色产业示范打造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美丽乡村融为一体,搭建了集农耕文化、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平台。

说到这里,大伙儿可能会问,什么是“稻鱼共生”特色产业呢?一位正在田间作业的技术员告诉摄制组,“稻鱼共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水稻和鱼类作物同在一个环境里生长。

他告诉记者,先将水稻插种下去,再按照一定的标准沿着水稻田边挖渠养鱼。如此一来,水稻能为鱼类提供庇荫场所,提供饵料,鱼类也能反哺水稻,鱼粪还能增加土壤的溶解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让水稻更加绿色环保。

记者了解到,丙村镇溪联村“稻鱼共生”示范基地规划建设亩,种植水稻亩,投放三角鲤、白金鲫、土塘虱等苗种5万尾。农技人员薛伟民告诉摄制组,根据统计,平均每亩田能产30斤的鱼类产品,每亩增收接近多元。

丙村镇将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美丽乡村融为一体,

搭建了集农耕文化、田园观光、

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农旅平台,

促进了乡村振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明天,摄制组还将带大家继续丙村之行,

丙村前世今生的传奇故事让您一次听个够。

接下来,让我来考考大家,

丙村镇的丙字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呢?

欢迎观众朋友编辑答案发送短信至

《民生》报料电话13823831。

答对的观众,

将有机会获得由节目组送出的国家4A级景区

大埔百侯景区门票哦!

这3篇文章梅州人都在看

?兴宁合水|茶香果蔬美,靓丽风光等你来!

?兴宁合水|“粤东明珠”藏着那么多特色,赶紧来看看!

?这样过马路,就是拿生命开玩笑!

温馨提醒:如果您的物品丢失了,可在《民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