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嘉应古城复苏的声音

本文转自:梅州日报

十三年前,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春日,带着刚入社会的青涩,我第一次来到梅城。人生地不熟的我,经亲戚介绍,租住在江北城隍庙附近的一栋老房子里,每天穿过迷宫般的古巷上班下班,从此开始了工作生涯。

为了尽快熟悉陌生的城市,我买了辆自行车,闲暇之余,走街串巷,探迹寻踪。行走在仲元路、凌风路、油罗街,独具岭南特色的骑楼老街让我眼前一亮。驻足在人境庐、八角亭、孔庙学宫,一股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攀桂坊、望杏坊自带春天气质、饱含文化味道,单听名字就把我深深吸引。当得知自己落脚的地方原来是嘉应古城,这里曾是梅州文教历史上的“心脏”地带,我内心不禁升腾起一份庆幸与敬意。

然而,随着生活了一段时间,经过渐进了解,古城中的破败荒凉,让我难掩失落。街角脏乱差,雨天污水横流。巷子里线缆悬空,触手可及,令人胆战心惊。不少古宅荒废多年,破败不堪、风雨飘摇。骑楼店铺大多大门紧闭,泛黄的招牌以及褪色的字迹,见证了老街的久远历史,也平添了几份落魄。一座底蕴深厚的古城仿佛睡着了,陷入了沉寂,没有了生机……

冬之寒极,正是春之序曲。大概是年开始,古城改造提升工程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条路一种个性,一条街一个情怀”的微改造,犹如一场场绵绵春雨,开始滋润嘉应古城这朵几近凋零的奇葩。历经沧桑、沉寂多年的古城,开始迎来复苏的春天。

伴随着工人一锤一凿的叮当声和铺路机器的轰鸣声响起,古城内涝积水、污水横流的难题迎刃而解,纵横狭长的老街铺上了柏油路,告别了坑洼不平。老骑楼经过一番修旧如旧,灰瓦黄墙古朴素净,雕花门窗精致美观,店铺招牌统一协调,一幅古色古香、余韵悠长的老街景象再次呈现眼前。

乘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东风,一群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走进街头巷尾、房前屋后,清理垃圾、拔除杂草。一场红色风暴,将古城的破败萧瑟荡涤一空。鹤和楼、醉经楼、朝议第……一座座历史悠久的老宅,逐一修缮开放,犹如一束束春花次第绽放,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一支梅江文学骑兵以梦为马,喜欢从春天出发,穿梭于古城的府第民居,探寻古城的人文魅力,记录着古城的喜人变迁,冷清已久的古巷老宅响起了阵阵欢声笑语。

经过修缮的老街摇身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尤其在春节期间,经过千盏彩灯的装点,老街变得流光溢彩,节日气氛浓厚,极大提升了古城的“颜值”和文化品位。古城闹元宵、金山圩日等民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让老街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在嘉应古城的一个个角落,车水马龙的喧闹、沿街商铺的吆喝、游子回归的欢笑,八方游客的赞誉……久违的声音渐次响起,奏响了令人振奋的音符。

“市小山城寂,船稀野渡忙。”杨万里在《明发梅州》诗中描绘的往来穿梭、繁华忙碌的梅州老城画面,真实重现在人们面前。几年前,老街万人空巷的火爆场面,把“诗画梅江品年味,文化古城闹元宵”活动推向高潮,也让嘉应古城复苏迎来了巅峰。

自然界的春天是等来的,而嘉应古城的春天,是奋斗出来的。十年磨一剑,嘉应古城的容颜一步步被扮靓,历史记忆也一点点被唤醒……“叶文保倾家产筑城墙”的故事开始重新被讲述,文保路是为纪念明代建城功臣叶文保而命名的由来,被更多人熟知传颂。北宋后期大臣刘元城“开辟梅州之山川”的功绩被大家重新记起,载歌载舞的元城广场、琅琅书声的元城小学应运而生,便是鲜活例证。红军名将朱云卿、革命烈士廖柏鸿事迹陈列室建成开放,为梅江红色文化增添了生动的注脚。

自然的春天,温馨,温暖。文化的春天,喜人,催人奋进。听着嘉应古城复苏的声音,我们坚信,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终将重新散发魅力、焕发活力,激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接续努力、奋斗不止,不断续写历史文化名城更多“春天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8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