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没有惊心动魄,只有平淡往事
写这篇文章之前,一直在想有没有更“耸动”的标题,可以为这篇文章带来更多的流量,但后面想了下,《童年往事》其实也没有讲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那我的“震惊体”也收着吧,没必要再出来“露怯”了。
看这部电影是需要一些耐心的,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才能完全沉浸其中。
但我看这部电影其实是拆分两次完成的,第一次因为想到考试,心浮气躁,看了二十几停了。
第二次隔了几天,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边处理着家务杂事,一边断断续续把电影看完。
没有沉浸式体验,但无论从哪个暂停时刻点进去,你还是能从那种平静到“略显无聊”的叙事中感受到背后涌动的情感,不自觉被这种情感戳中,然后忍不住流泪或者叹息。
第一次被戳中,是在祖母带着阿孝“回大陆”的时候,神智并不清醒的祖母,带着孙子走了很久走累了,最后坐下来吃冰。
她对着店主问:“请问你知道梅江桥还要多久才能到”?这是她在大陆老家的一座桥,是她和孙子一直说到的地方,是她再也回不去的地方,她在一个不属于大陆的地方问出去,得到的回应自然是一无所知。
而更可怜的是,她以为自己已经回到了大陆,但其实她和家乡隔着一座跨不过去的海峡。这座海峡到她去世也依然没有跨过去,她的肉体“腐朽”,魂魄也永远漂泊在了故乡之外。
第二次被戳中,是姐姐出嫁,母亲讲述自己刚刚出嫁还有生子的故事。
外面下着滂沱大雨,母女俩坐在日式的小屋里聊着往事,看似平静的叙述,但回忆起来却沉痛不堪,初为人妻时要忍受贫穷,为人母后又要忍受婆婆重男轻女的“刁难”,忍受丧子之痛...母亲不甚连贯地说着,女儿低头沉默地听着.
外面的雨下得很大,但转眼又风停雨歇,就像再大的苦难也终将会过去。
第三次被戳中,是母亲去世后,姐姐带着弟弟妹妹整理母亲的遗物,然后发现父亲为自己写的小传,薄薄的几页纸,承载了他的一生。
到这时候一家人才知道,原来父亲以为自己只会在台湾待四五年,所以家里永远只买很便宜的竹制家具,母亲那台缝纫机是央求了父亲很久才买下的;因为身体不好,有肺病,父亲怕传染给孩子,所以和孩子们并不亲近,总是躲在一边咳嗽...
姐姐读着读着便受不住,站到一边哭了起来...
除了这些格外“戳人”的时刻,电影很多时候都在讲述的是阿孝的成长,童年里不知愁滋味,快乐不知时日过;青春期叛逆伴随着成长,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地变化,然后最终在家中三位长辈去世后迎来了最终的成长。
看豆瓣评论,有些影迷对于阿孝童年的时光印象深刻,我反而印象最深的是阿孝在母亲重病那晚,没有跟伙伴出去打架,反而交出了自己收藏的武士刀,那一刻他真正开始了成长,再也没有了从前的无忧无虑。
阿孝“漫长”的成长岁月,和我的成长经历并不完全相似,却并不缺乏共通点,所以我仍在其中“看到”自己,心有戚戚。
这应该是我看的第四部侯孝贤的电影,我一贯是非常喜欢他电影的叙事风格的。
很多人说侯孝贤的电影有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影子,我还没有看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无从评价,但宣称是侯孝贤“儿子”的是枝裕和,确实是把侯孝贤的影像风格学出师了,甚至在镜头美学上还要更胜一筹。
写这篇的时候去搜集资料,才发现之前看《步履不停》的时候,留下了和这部电影差不多的评价。
就这么看,电影史上至少有3位导演,都非常擅长讲述这类没有大起大落的平淡人生故事,但不知道为什么,近年来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少,我也只能在老电影里重温回味。
庆幸还有老电影,庆幸电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926.html